】 【打 印】 
打赢碳达峰碳中和绿色转型攻坚战
http://www.CRNTT.com   2021-03-22 09:06:01


  中评社北京3月22日电/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这是一场硬仗,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系统谋划,久久为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猛增导致气候变化,并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有效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任务,同时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都提前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示范引领和重要贡献。

  “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新征程启航。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前力争实现碳达峰,还不足10年,我国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和力度都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排放和经济增长脱钩,而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仍然处于上升通道,因此“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碳达峰的关键期与窗口期,需要加快由高碳体系向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布局,转变对传统资源禀赋、能源体系和产业结构的路径依赖,推动包括基础设施、生产方式、技术标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革新与改变。

  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从结构上看高碳的化石能源占比约85%。要达到减碳目标,必须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一手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总量控制和利用效能提高,一手抓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替代。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新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加,最终占据主体地位。同时围绕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电动汽车、清洁供暖、屋顶光伏、家用储能、智能家居以及电能替代的广泛应用,使得用电负荷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面对源荷两端重大变化,电网功能与形态也需要进行深刻变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意义重大,势在必行,需要从更高的层面做好协同工作,即通过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机制改革共同推进这一工作。

  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还必须加速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领域大规模去碳化,争取实现部分地区提前碳达峰。工业领域要加码节能减排,推动效能提升;交通运输领域加快对石化产品的替代,推动电力、氢能等二次能源在城市交通上的普及利用;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争取建筑用能零排放。
  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科技创新。在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大研发投入,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尽早在国际低碳技术的大潮中抢占身位、赢得先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出现将“碳达峰”曲解为“攀高峰”的现象,认为2030年前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十四五”期间乃至很长一个阶段,如果不能遏制化石能源的增长,尤其是煤炭的增长,将对碳达峰产生巨大的压力。各地方各行业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点,转变发展观念,防止形成碳锁定效应,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将投资更多转向支持低碳、绿色的项目。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亦是如此,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受工程建设与体系转换等周期性与阶段性的因素影响,这种全面的系统性转型很难一蹴而就。并且,面临着外部复杂环境与科技创新突破的不确定性,需要同时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我们要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中国贡献。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王璐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