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大科学装置需强化国际合作
http://www.CRNTT.com   2019-03-16 09:07:57


  中评社北京3月16日电/在前不久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呼吁“大型科学研究设施应继续加强国际合作”,赢得各国同仁的积极响应。

  “30多年来,还没有一个大型高能物理项目是一个国家靠自己完成的,尤其是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使用,国际科学合作日益不可或缺。”王贻芳主导和参与过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等多项大科学装置项目,他对此感受深刻。

  功能强大的大科学装置,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建成的上海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此同时,围绕这些装置建成的科学与技术中心,也具有很强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逐渐成为重要的创新“高地”。

  和一般科研仪器设施不同的是,大科学装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比如,正在筹备建设的中国大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预算就高达300亿元人民币,仅靠一个国家的努力远远不够。

  此外,大科学装置是人类从事最前沿研究、集成系列最极限研究手段的“超级平台”,需要在建设中研制大量非标准设备,面临工程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双重挑战。大科学装置的这些特点,需要多国科研工作者及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共同贡献智慧。在合作过程中,不同国家的评审程序、国际化的视野和评估,也使得项目的可行性及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有参与项目人员的能力也会在国际平台上得到锻炼、检验和提高。此外,不同国家项目及课题小组之间的竞争,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目前,世界各国在建设用于纯基础研究的大科学装置时都要求有国际投入。正在澳大利亚和南非建设的世界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SKA,就是由十几个国家共同投资,约20个国家的天文学家和工程师参与研发的;中国主导的江门中微子实验,1/10由欧洲投资;大亚湾反应堆的中微子实验,超过1/3的投资和研究人员来自美国。

  通过良好的国际合作,我国的大科学装置也取得了很多重量级成果。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曾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与美国费米伽马射线卫星大视场望远镜进行合作,发现了50多颗毫秒脉冲星。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摇桨开大船。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只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破解人类重大挑战的必由之路。作为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超级平台”,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应用更要强化国际合作,让更多国家共同参与。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吴月辉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