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9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在海南儋州,逢年过节,田里乡间各种聚会的地方常常会出现一种民间舞蹈,人们或三三两两,或成十上百边唱边跳这种欢快的舞蹈,这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儋州调声。相传它产生于西汉时期,是儋州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然而,为什么历经几千年它依然流行?带着疑问,记者走进儋州寻找儋州调声火在当下的密码。
一张亮丽的儋州文化名片
2月4日至2月5日晚,儋州市文化广场上,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儋州调声《嘱姑九点半》,让现场观众近距离体验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调声互动大合唱中,人们手牵着手欢歌载舞,感受来自儋州的热情魅力,欢快的舞蹈无不散发着儋州调声的时尚魅力。
儋州调声由儋州山歌演变而来,突破了山歌固有的演唱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程活跃,唱谱代替了乐器和过门。按照传统,男女青年利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候,特别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欢聚在乡镇集市或附近山坡野地,以歌抒情,自发性地开展调声对歌活动。对歌时,男女青年勾小指站列成两排,面对面对歌,歌声嘹亮,身体随节奏摆动,男青年热情奔放、刚劲有力,女青年温柔细腻。
表演队伍随时可以变化,时而呈半圆形或圆形,时而一字排开。一人领唱,众人同声附和,编唱内容则是临时发挥创作,可以唱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时局形势,也可以唱时尚风气、生产生活,无事不歌。
儋州调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宝山告诉记者:“在传播手段有限的年代,调声就是最好的娱乐消遣。不需要固定的场所和时间,男女青年集体对唱,手拉手站成两排,律动身体,以歌抒情。”
现在还有人看调声演出吗?74岁的唐宝山说:“我们全年演出档期都很满,每场演出都是全场喝彩,虽然大家很累,但很开心”。
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
资料显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居儋时,曾用“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等诗句生动地记述了儋州民间音乐艺术的魅力。1962年,田汉到儋州时,称其为“南国乐坛的奇葩”。2006年儋州调声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