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25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国防科工局、国家邮政局、矿山安全局、国家药品监管局1月18日共同发布关于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2025年国家机器人的密度和2022年相比翻一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着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建筑业、能源产业、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等领域实现快速发展。
机器人是工业发展的一定阶段,精密制造加上数字技术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劳动者”。机器人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代替人工作业,可以昼夜不间断从事加工生产,可以在许多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无人港口成为世界名牌。青岛、上海、天津的无人化作业码头,生产效率倍增。中国天津港和中国华为公司合作,2021年投入机器人码头,集装箱装卸需要的人力祗有其他周边港口的四分之一,码头实现无人驾驶,按照装卸集装箱数量算,天津港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把头之一。北京冬季奥运会期间,运动员餐厅实现无人化服务,吸引世界各国运动员好奇的目光。碧桂园等房地产公司技术部门开发的砌墙机器人已经投入使用。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机器人正在以各种方式悄然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机器人是一种物化的劳动,是人类借助于工具提高生产效率的表现形式。机器人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劳动者。在中国人口负增长大背景下,国务院相关部委联合出台有关加快机器人发展的通知,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已经明确,而且更重要的是,找到瞭解决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在人口增长放缓或者人口减少的情况下,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光明大道。
但是,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减少就业岗位,导致一部分产业工人失去工作。这是客观事实,不容否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还会带来广泛社会影响,如何在机器人普及的情况下,解决传统税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这是需要各国决策者深入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制度建设问题。
正如《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所指出的那样,世界各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国税收制度是针对劳动者建立的税收制度,资本利得税在税收制度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一些国家甚至完全没有。机器人被看作是生产要素中资产要素,对机器人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是各国普遍的做法。但是,如果认识到机器人只不过是一种物化的劳动,那么,各国在调整税收结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机器人时代,机器人代替劳动者进行物化劳动所产生的税收问题。如果不统筹兼顾,考虑机器人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就业岗位问题和税收问题,那么,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有可能会使一个国家失去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