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岸统一才能全面实现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才能更好地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
中评社╱题:从两岸政经关系发展看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前景 作者:孙兆慧(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
【摘要】纵观1979年以来的两岸政经关系不难看出,两岸政治相向而行时期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持续融合与发展,尤其是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2008年—2015年两岸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合作阶段;两岸政治上背道而驰之时,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则出现倒退。李登辉执政后期,冲撞一个中国原则,经济上出台“戒急用忍”、“西进暂缓”等意在削弱两岸经济合作的政策,陈水扁时期谋求“法理台独”,使两岸关系再度紧张动荡,2005年对大陆经济政策从原先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转到“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对两岸经济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蔡英文时期,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岸经济合作制度性协商被迫中断,两岸经济关系在困难中前行,走向以民间经济合作为主的方向。两岸关系的本质和核心是在政治范畴,即表现为如何实现两岸统一的政治问题,两岸统一才能全面实现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才能更好地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一、20世纪80年代两岸政治对立缓和拉开两岸经贸交流序幕
1979年可谓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起点。1979年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两岸在政治、军事上的对立开始逐渐缓和,在经济贸易上的间接接触活动也日益增多,两岸的经贸往来才逐步发展起来。
蒋经国先生晚年在台湾进行的“政治革新”为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调整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缓和奠定了基础。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的“戒严令”①,1987年11月正式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来又逐步允许两岸“间接”、“单项”经贸往来。对台湾方面的举动,大陆先后推出一系列旨在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交往的措施。从此,两岸民间来往日益频繁。交流项目从探亲到经贸、体育、学术、文化等各方面。大陆方面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推进两岸民间交流合作。
二、两岸民间交往经贸交流增多促使两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一)大陆出台政策法规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
自台湾当局开放台商到大陆间接投资以后,台商陆续到大陆考察投资环境,大陆土地、劳动力成本低、两岸同文同种。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立法机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规章,在税收、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保护台商投资合法权益,大大促进了台商到大陆投资意愿。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保证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的政策环境。此后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1994年4月,国务院要求对台商投资领域、项目、方式,采取“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政策,有效促进了台商在大陆投资。
面对两岸经济交往已经兴起的现实,台湾当局陆续调整有关政策,放宽了若干限制。在投资方面,1990年10月,台湾当局发布“对大陆地区从事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管理办法”,开放厂商经台湾主管机关许可后可以经第三地区对大陆间接投资,1992年掀起台商到大陆投资的第一波热潮。
(二)1992年两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两岸民间交往、经贸交流合作增多,产生了许多需要通过双方商谈解决的问题。1990年11月,台湾当局为应付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成立了民间团体性质的海基会,为便于与海基会交往,大陆方面于1991年12月在北京成立了海协会。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扩大,两岸双方授权民间团体进行商谈。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确立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1993年4月,两会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此次会谈局限于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和功能性的范围,但其意义及影响远远超出会谈成果本身,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三、1995—2007年两岸经济关系在波折中发展
1995年以后,李登辉、民进党等“台独”势力冲撞一个中国原则、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行为加剧,同时出台“戒急用忍”、“西进暂缓”等意在削弱两岸经贸联系的经济政策,严格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干扰了此后几年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即使台湾当局阻挠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大陆方面仍然坚持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向前发展。1995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②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他在阐述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时表示,“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这一讲话对于坚定台商投资大陆的信心、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5-1998年受两岸政治关系恶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两岸贸易受到了一定冲击,增速有所回落。不过台湾当局的政治意图幷不能阻挡两岸经济关系不断向前的步伐,也无法改变两岸经贸联系日益密切的趋势和发展事实。
2001年底、2002年初,大陆、台湾地区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两岸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有效利用世界资源、市场、资金、人力提供了重大机遇。
两岸经济互补性很强,在市场的作用下,两岸经济功能性整合获得快速发展。2002年大陆实际利用台资增加33%,台资项目和协议金额大幅度增加。在投资积极带动下,两岸贸易规模迅速扩张,2002、2003、2004年连续3年两岸贸易增长高达30%以上。台湾成为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市场,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以及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双边贸易持续扩大,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存度进一步提高③。
2005年,陈水扁当局对大陆经济政策从原先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转到“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对两岸经济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虽然两岸政治互动陷入僵局,但大陆方面为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和推动两岸关系向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仍一如既往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2005年6月国台办正式宣布对15种台湾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政策,幷提供多项通关便利措施及快速检验检疫措施。2006年4月,中台办主任陈云林在两岸经贸论坛上宣布十五项对台优惠政策措施,当中以农业为主。
台资企业对大陆投资策略发生调整,但两岸贸易仍呈增长态势,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存度不断提升,两岸经济关系日益密切。这主要归因于强大的利益驱动、不可违背的市场规律以及大陆坚定的对台经济政策。
四、2008—2015年两岸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合作阶段
2008年5月,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两岸关系由紧张动荡走向和平发展,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建立互信,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2008年两岸两会恢复协商,两岸同意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化异、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尽快推动商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程。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6点意见。在这6点意见中,提出了“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张:“我们期待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动力。”④同时,台湾当局也放宽对两岸双向投资、金融往来等方面的限制,促进两岸经济合作。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由原来大陆积极主动、台湾消极接受的旧局面,转变为两岸良性互动、友好磋商的新局面⑤,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重要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