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6日电/正在国庆档热映的电影《万里归途》从外交撤侨这一切口入手,讲述了中国外交官凭借优秀的外交才能与勇气,从紧张的战争地区撤回中国同胞的故事。在高度类型化、商业化的创作中,影片展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力量。该片更是依托影片题材的包容性,以国际视野描绘拥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国姿态。
中国电影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电影人,凭借不同于前辈的成长视野,通过吸纳世界电影的优秀创作经验,将经过观众检验过的类型化创作,与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融合,打造独特的电影风格。
《万里归途》突破了常规创作思路,在剧情叙事、人物塑造等方面采用与类型片类似的创作手法,传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内涵。以外交官这类影片深度聚焦的人物为例,电影并未扁平化、机械性地呈现外交职位的使命与功能,而是首先塑造了外交官宗大伟、成朗等作为普通人的人物特征,丰富其家庭背景,凸显其不完美的一面,使人物更加丰满生动。在完成角色塑造后,影片并未忽视对主流价值的呈现,而是将人物塑造建立在中国主流情感的表达之上,在传达友情、爱情、亲情之中完成了家国情等主流价值的国际化传播与呈现。
在国际传播语境下传达中国主流价值,是达成文化共识的主要途径。《万里归途》的宏大主题,为承载着主流价值的中国故事打造了全球化传播的情感基础。家永远是世界各国人民共通的情感归属,亲情也是人类达成共识的情感认知,《万里归途》巧妙地将中国主流价值外化为家——这一更能引发各国观众情感共鸣的意象。无论是中国海外同胞撤侨路上强烈的归家情结,还是战区人民对和平家园的渴望,通过对家的凝望,影片在情感上引发观众的心灵共鸣。在完成共识性情感建立的基础上,电影自然生动地输出以情感为核心的中国价值取向:期盼团圆、渴望和平。
用国际化叙事视野展示中国的大国姿态是中国影视创作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心担负的重要任务。《万里归途》依托真实撤侨事件,再现了在海外坚决保护本国公民的中国态度,也在国际背景的故事架构中体现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