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在新发展格局中为中国“双链”融合发展先行探路
http://www.CRNTT.com   2021-03-24 08:52:00


  中评社北京3月24日电/在经济全球化面临困难的当前,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链”融合发展是未来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是保持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高阶性推进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应对西方大国挑起经济冷战、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成长性的重要利器。深圳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将“双链”融合突破的重点集中在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两大领域,推动这两大领域的“双链”融合发展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面。

  一 在新发展格局中强化内需供应链

  深圳特区报发表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乐正文章表示,经济大循环是基于市场化、全球化和要素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动力配置。它既是在市场作用下要素配置的一种逻辑,也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战略选择。 “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决策既是全球经济变化引发的策略应对措施,更是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一方面,因新冠疫情和美国单边主义、国际民粹主义抬头,引发的全球经济萎缩、需求不足的困难情势,不会在短期内结束。特别是某些西方大国发现,自己主导经济全球化无法继续获得最大收益,面对中国,他们开始放弃自由贸易准则,不断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国家力量干预市场运作。这种趋势使得全球供应链出现结构性变化。2019年全球贸易壁垒处于历史高位,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达到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由过去的70%,降为40%左右,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虽然2020年中国出口增长4%,但国内终极消费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已达到54.5%左右,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已成为经济运行的压舱石。

  当然,与美国相比较,2018年中国居民消费总额只是美国的37%。2019年,中国的人均消费支出为2.94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人均消费支出折合人民币为13.2万元。中国居民储蓄率是美国的5.9倍, 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是美国的45%。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去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了3.9%。这说明未来中国经济动能转换还将继续,内部市场的拓展空间依旧很大。

  目前,全球贸易和供应链的景气低迷还将持续延续一段时间,中美的战略博弈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常态现象。 因此,中国调整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既是中国经济减少对全球供应链过度依赖的应变之需,也是进一步激活国内市场,强化扩大内需供应链对中国经济支撑作用的长久需要。 内循环和外循环统一,以内循环为基础,这是中国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发展进程时,逐步迈向现代化强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的一个适时调整。

  要素流通的自由便利化一直是中国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内循环” 的发展也是一个改革的议题。市场化和国际化是“双循环”的主要动力,“内循环”的强度取决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度。因此,虽然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但仍然需要以市场化为内在驱动力,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现代市场体系,做大“内循环”供应链,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以优质的营商环境,打造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这是“十四五”期间改革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在继续加快,上海“进博会”和北京“服贸会”的举办,自贸试验区和跨境电商的不断扩大,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进口国,将致力于推动国内市场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商品与服务的大卖场。

  展望“十四五”发展,中国将不仅是顶级规模的世界工厂,更是开放的顶级规模的世界市场。全球高端品牌进入中国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原来的外贸国际竞争会逐渐内贸化。因此,“内循环”必然要求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尽快用数字化、网络化的供应链加以改造,传统的产业链与企业运营方式必须尽快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经受严峻考验。

  深圳2020年GDP突破2.76万亿元。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一。去年进出口总额突破3万亿元,出口1.7万亿元,连续28年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深圳集装箱枢纽港的航线覆盖世界12大航区,吞吐量达到2655万标准箱。深圳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76.1%。内外“双循环”格局逐渐形成。2020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内销2.29万亿元,增长2.2%;内销比重高达62.7%,同比提高1.7%。越来越多本土企业立足国内大循环,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协同发力。因此,深圳是中国罕见的工业产能、外贸出口和境外投资均占全国第一的城市,金融实力全国第三,超大规模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顺丰、怡亚通、华南城、腾邦等供应链行业巨头的汇聚,使得深圳有可能在“外循环”供应链趋于成熟的基础上,在“内循环”数字化供应链的构建上实现突破,将深圳打造成为服务于中国经济“双循环”的供应链枢纽。

  二 推动“双链”融合发展是深圳创新的关键点

  文章分析,1.中国开创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新格局

  经过三次全球制造业转移,目前,中国多数产业的生产规模都超过了全球的30%,IT产业更是超过了40%,加上为中国提供各种配套并形成稳定分工关系的其他生产能力,总体规模占据全球的60%左右。

  中国在进入全球产业链之后,不仅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又在一些领域升级挤入全球创新链,实现了新技术的弯道超车。这一新趋势客观上改变了西方大国企图将国际微笑曲线永久固化的历史格局,打破了西方对科技创新的垄断,因而引发美国的激烈阻挠和打压。

  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向发展中国家开放了全球产业链。 但是,西方始终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全球科技创新链,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他们把80%的技术贸易限制在发达国家内部,只有10%左右的技术贸易面向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美国为打压中国的发展,开始了一系列的拆链毁链行为,将政治冷战思维扩大为产业和科技冷战。

  相对而言,创新链对于产业链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有创新链支撑的产业链具有高进阶性和难以替代性的特征,主导性、可持续性、安全性较强。而没有创新链支撑的产业链是被动可替代的产业链,安全性和韧性极差。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徘徊在现代化的门口而不得其入,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加入全球产业链之后,长期滞留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而没有加入全球创新链,没有推动“双链”高进阶升级的突破,没有实现“双链”的交集融合发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始终无法实现产业链的现代化。

  在经济全球化面临困难的当前,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链”融合发展是未来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是保持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高阶性推进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应对西方大国挑起经济冷战、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成长性的重要利器。

  “十四五”期间,我们不仅应尽量避免出现脱钩掉链现象,还应该致力于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共生的供应链体系,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维护好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一方面,我们仍要继续在产业链发展中实现拿来主义的后发优势,借力拓展,顺势而上。另一方面,要实施关键领域的创新链突破战略,以较强的谋划、调控、投入能力、超大规模的体量形成超越优势,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以产业链支撑创新链,以创新经济的发展来提升整体经济的韧性。

  创新链的建立具有高投入、高智能、高风险的特征,并不适合一般产业全面推行。“十四五”规划中各级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和市场需求,分清轻重缓急,审慎选择某些重点产业先行突破,做好对创新链和相关产业链匹配的战略性选择。为此,也应该支持一些 “双链”聚合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市先行先试。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