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战地影像器材:功用各异的另类“武器”
http://www.CRNTT.com   2019-04-26 18:06:08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机嵌入战争的程度越来越深。无论是军事训练、敌我侦察,还是新闻记录,它们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总的来看,由于一战时期的相机功能有限,现存的那个时期的照片,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无法与二战时期的照片相比。

  1913年,徕兹公司的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发明了用35毫米电影胶片拍摄的徕卡相机。这种相机体积小巧且使用方便,拍出来的照片质量也不错。

  I型徕卡相机在二战前后生产了几千台。期间,诸如卡蒂埃·布列松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摄影师,用徕卡相机拍出了大量惊世骇俗的作品。罗伯特·卡帕的那句话至今为战地记者奉为圭臬:“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场不够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空军广泛使用“罗伯特”相机。说到“罗伯特”,就很难不去提及它的特点:小巧、坚固、方便连拍等。它似乎就是为了适应战场而生,后来也的确成了德国空军的“爱宠”。那时,德国空军对于战果认定极为严苛,在战机没有僚机或者副驾驶在场的情况下,战果判定的依据主要是照片。如果没有安装摄影枪或胶卷用尽时,飞行员有时甚至会主动放弃攻击。

  间谍特工的装备

  获取情报的利器

  在电影《珍珠港》中,一台装在手提箱里的间谍相机拍下了当时美军停泊在港口的战舰情况,这些情报后来直接服务于日军对珍珠港的空袭。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间谍特工配备的往往是最为精良的情报装备。间谍相机,就是其中之一。

  1927年,安仕高公司发明了一款使用胶片的迷你相机。随后,各种各样的间谍相机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苏联的捷尼特F-21相机。这种相机在其外壳关闭之后,依然可以从侧面拍摄照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