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18日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能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这进一步彰显了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首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十九大部署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要求,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通向“美丽中国”的必经之途,顺利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必须坚定走好生态文明之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和宪法,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陆续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法制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组建生态环境部,在污染防治上改变“九龙治水”的状况,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强化统一监管。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深入推进碳减排和经济低碳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等的深度调整难度加大。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是巨大挑战。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部分地区和领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生态环境新增压力仍然很大。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尚须进一步捋顺和完善,治理能力亟须全面加强。同时,发展环境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给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及气候变化合作带来更多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坚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一是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培育绿色新动能,全面推动绿色生产生活与绿色消费方式形成。二是要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PM2.5和O3(臭氧)协同控制,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统筹考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把握好推进节奏和力度,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三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实现部门间充分配合协作,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合力。加强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运用,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四是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深化“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推动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久久为功,持续打好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董战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