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一家电视机厂的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路透社) |
中评社香港6月21日电/ “中国+1”战略最初由日本在本世纪初提出,即转移部分产业链到第三国。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冲击全球产业,加速推动企业落实“中国+1”战略。不过,“+1”战略听上去“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它不是单纯的一道加减乘除数学题,而是夹带着许多考验和挑战的综合题。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6月13日报道,一位知名欧洲玩具公司供应链管理部门的员工告诉《联合早报》记者,公司已经在布局供应链转移。但因为整个迁移过程非常庞杂,涉及各部门的分工和协作,尽管转移计划已筹划约四年,但至今还未完全落实。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专家也说,许多企业只是转移部分产能到东南亚某个国家,以应付贸易战的关税,服务中国的部分仍然留在中国。
至于选择转移到哪个国家或地区,各企业的考量也很相似,在综合人力成本、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后,越南成为诸多企业的首选。然而,越南胜出幷非源于自身优势无懈可击,而是因为其他国家的劣势太过突出。
一家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的互联网跨国公司经理人透露,越南不仅有低廉的人力成本,还与中国有着类似的文化。不过,这不幷代表他们在越南没有碰壁。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与当地团队的管理磨合。尽管英语交流没有障碍,但思维还是本地化,许多习惯和工作方式都有差异,需要付出海量的培训时间。
与此同时,越南的自身发展也有许多局限性。尽管工业园区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基础设施建设却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表示,一个成熟的“世界工厂”需有充足的熟练工人、稳定的政治局势、上下游零配件供应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对物流、港口等高效的管理,从这些标准来看,越南还有不小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