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3日电/潜力与压力并存下,复苏,依然是2023年中国经济的期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定下“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承前启后的基调,同时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明年经济增长目标该如何设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财政赤字率如何设定?房地产市场会回暖吗?如何继续为小微企业纾困?何时可以走出经济增速下行周期?
针对这些问题,澎湃新闻记者近日专访了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我特别看重的是在2023年大概率经济往上走的背景下,能不能趁势把经济维护在合理区间,即先恢复向上,之后维护在合理区间。”贾康说。
对于2023年引导性增长目标,贾康给出了“同比6%或6%以上”的预期,他建议,应该更关注两年复合增长率,即使2023年能达到7%,2022和2023两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也祗有5%稍高。“‘十四五’如果要争取在5.5%-6%的增速区间,也就意味着再往后两三年,要趁势把年均可比速度往上抬得接近6%。”
关于2023年财政赤字率,贾康建议,可以提高到3%或以上,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两大维度要在总量与结构上优化综合。
房地产行业,在贾康看来,回暖已是大方向,但回暖的过程一定是有“冰火两重天”格局之下的差异性。
2023年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趁势把经济维护在合理区间
澎湃新闻:您近期多次强调,2023年是“关键的一年”,“关键”在哪里?
贾康:“关键”这个词,管理部门经常用,一般来说不是唯一的。
现在讲2023年的关键意义,我特别看重的是在明年大概率经济往上走的背景下,能不能趁势把经济维护在合理区间,即先恢复向上,之后维护在合理区间。
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是一个下行过程,速度一降再降,在一开始的影响因素——阶段转换、新旧动能转换上面,后来又陆续叠加了中美关系恶化、疫情冲击、“三重压力”这好几层影响因素。
“三重压力”不单是疫情和外部的影响,也包括主观方面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问题。这些因素在2022年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就是防疫抗疫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矛盾、纠结。
但是11月以后,防疫政策有重大的调整,现在一般预计各个地方将有先有后经过一个政策调整后的疫情高峰期,一般认为1-3个月,全国各地将陆续“扛过”压力期,如果不再出现新的毒株变异等问题,大概率明年一季度以后,整个经济走势会往上。
我很看重往上的走势,因为这个“往上”不是一般的波动,看清楚前面几个影响因素以后,这是可能带有转折意义的一个变化。转到哪?还是要到中高速区间里维护经济合理区间运行的速度,这个速度一定要有对新的“两步走”战略目标的保证意义。对保证速度我们有测算,“十四五”开始到2035年的15年时间段内,应该要接近5%,才能保证中国经济总量或人均GDP再翻一番。这当然不仅是经济的问题,更是现代化全局战略的意图能不能够如愿实现的问题,它具有客观的支撑因素,还要有我们主观努力的因素,要合在一起。
我所强调的2023年带有关键的意义,主要是看重这点:大概率经济往上走了,能不能趁势把经济维护在合理区间,这对于整个现代化战略实施中如愿对接达到目标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澎湃新闻:您指出,2023年的引导性增长目标可以在6%或6%以上,原因是什么?
贾康:从2020年、2021年对比就能看得出来,2020年经过努力祗有2.3%的正增长,2021年复工复产上半年比较顺利,下半年又出现“三重压力”的问题,但全年同比还是有8.1%(编注:国家统计局最终核实增速为8.4%,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3个百分点)的正增长,道理就在于上一年的基数很低。这一次2022年为差不多3%出头的增长,又是一个低基数,而2023年经济大概率是一季度以后往上走,所以明年的同比指标会很好看,一般认为达到6%不成问题。我觉得2023年两会的引导性目标可以提6%或者6%以上,经过努力达到7%甚至8%也有可能。
更有可比性的速度量值,还是两年复合在一起。2020年和2021年两年增速复合在一起平均是5.2%,和2019年的6.1%速度相比,又下降了近一个点;如果2022年增长速度3%出头的话,2023年假定能达到7%,两年的复合平均增长率可能还超不过前面的5.2%,仍然不是理想的中高速状态,不符合我们这15年的保证速度诉求。我有一个观点:这15年间“十四五”的速度重心可能是最高的,“十五五”、“十六五”速度重心有可能往下落,对此要有思想准备,我们前面要争取向经济潜在增长率6%左右靠,“十四五”如果要争取平均为5.5%-6%的增速区间,也就意味着剩下的两三年,要趁势把年均可比速度往上抬得接近6%,最好达到6%;“十五五”如果落到5.5%以下,希望不要击穿5%;“十六五”如果落到5%以下,希望不要击穿4.5%;这样15年算总账,保证速度就达到了。
澎湃新闻:2023年复苏的推动力是什么?
贾康:直接看复苏,肯定还是与防疫抗疫“扛过”压力期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们更要看重的,是能不能真正在改革深水区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带出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形成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这个进一步解放也要落到“全要素生产率”概念上,意味着升级发展。全要素概念更强调科技成果应用、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支撑因素,更多是强调所谓“索洛余值”概念下不太容易测算清楚、但大家都知道肯定有重要作用的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制度变革的正面效应,是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澎湃新闻:您觉得哪些领域会加快复苏?
贾康:现在看得很清楚,中央已经对房地产领域暖风频吹,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到最近的“金融十六条”,也是投融资方面很实的支持。
数字经济方面明确提出完成整改,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肯定是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继续创新发展。
还有实体经济怎样升级发展,这里面“专精特新”等会作为重点发力。“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可能不是一两年的事,但肯定是国家要重点考虑的大事项。绿色低碳产业在升级发展里也很重要。
与以上各个视角结合着就有新基建,新基建“七大领域”已都有名录,都是我们进一步以有效投资扩大内需并拉动消费潜力释放的驱动力。
当然,有效投资并不止这些行业,发展其实是要全面铺开的,相关的各个行业还得具体分析。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在总量扩张与优化结构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