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3月25日电/近几年来,校园贷、租金贷、培训贷、美容贷等各类消费贷层出不穷,让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落入陷阱。他们往往“以贷养贷”“拆了东墙补西墙”,直至越陷越深,难以摆脱。大学生因背上巨额“校园贷”而走上绝路的新闻,也并不罕见。
事实上,早在2009年和2014年,学生信用卡业务和“校园贷”就先后被监管部门叫停。虽然监管部门明令禁止金融产品过度向校园营销,但这一市场却依然暗流涌动,甚至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有“进化”之势。
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此前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3000余名18岁至29岁的被调查者中,信贷产品渗透率为86.6%,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比例达61%。有不少已经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表示,第一次接触网贷是在大学里。在网络平台“豆瓣”上,甚至有名为“负债者联盟”“90后负债交流”等的讨论组,聚集着少则几百个,多则上万个曾经或正在遭遇网贷问题的年轻人。
互联网消费贷款之所以屡屡“套路”年轻人,一方面是因为当前消费主义文化盛行,资本营造的鼓励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社会氛围,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今天90后、00后的消费观念以及金融信贷需求。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4000万,他们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消费信贷需求,而且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需求只会更加旺盛。
面对各种极具诱导性的网贷广告,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由于缺乏足够的金融理财知识储备,往往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没有稳定可观收入的年轻人,消费欲望一旦被刺激,很容易就会去寻求互联网消费贷款来实现“超前消费”。
另一方面,一些互联网借贷平台往往并不会评估借贷者的经济能力,申请的门槛也非常低。而且,新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让互联网消费贷款操作简便。这些都使得年轻的“负债者联盟”逐渐壮大。
要避免更大基数的年轻人陷入互联网消费贷款“泥沼”,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对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监督管理,尤其是要坚决遏制互联网借贷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同时,要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增强大学生等年轻人群的金融知识储备和风险防范意识,帮助他们认清“负债”可能带来的的危害。此外,还要通过各类调节手段,加强对相关金融机构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减轻“负债者”压力,让已经陷入“套路”的年轻人有缓冲的余地。
当然,仅仅凭借堵住借贷平台的“口子”是不够的,在“堵”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去“疏”。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强创新,畅通金融服务渠道,推出适合年轻群体的金融产品。同时,应提高贷款资质审核标准,加强贷款资质评估,并在相关金融服务平台上设置信贷使用提醒等功能,正确引导年轻人群的消费行为,合理释放他们的消费热情,满足他们正常的信贷需求。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臧梦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