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舆论对抗的基本特点。
舆论对抗的基本特点包含舆论动员、舆论打击、舆论封锁、舆论误导等等,具有明显的反理性特征。在历经数年的香港蓝黄舆论对抗中,这些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举例言之,有关舆论动员,黄营在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的控制力都曾经远远大于蓝营,动员能力是蓝营的数倍以上。有关舆论打击,黄营无所不用其极,大量制造与运用假新闻,让蓝营百口莫辩;更有甚者,通过“起底”,即泄露个人资料以打击执法者。有关舆论封锁,因为自媒体平台控制在外国公司手上,他们支持黄营舆论,封锁蓝营声音,导致蓝营失声挨打。有关舆论误导,黄营充分调动西方舆论,以偏见看事实,误导国际舆论,也误导在地舆论。这就决定了,蓝营要脱围而出、打破被动挨打的困境,也必须用同样的舆论手段来对付之:一要争取掌握社交媒体的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二要以事实为准,勇敢还击;三要通过法律手段制约外国人的媒体平台作乱;四要加强对国际社会释疑解惑的能力。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舆论对抗中最容易导致反理性的冲动。
三、把握舆论共识,发挥中评社的舆论引导力
中评社绝非沉迷舆论斗争而不可自拔的新闻平台,但在如此激烈对抗的舆论场中又应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呢?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中评社在政党、政府资源等方面,没有什么背景实力,也就是没有硬实力。如新华社等是国家通讯社,中央社也是台湾的执政党的通讯社,政党政府的政策与之相适配,具有权力话语权。它们具有新闻舆论的主导权,务必进行新闻宣传与舆论斗争,它们被赋予了这样的硬实力。没有这等硬实力的中评社当然不必要去和它们比肌肉,因为我们没有。中评社要反其道而行,要致力发挥独特的软实力,这就是舆论引导力。舆论引导力主要表现在如何把握与凝聚舆论共识的方面。
1,社会共识与舆论共识的关系。
社会共识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看法。也称社会合意,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下去,需要该社会成员对社会有一种共识,即对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事物等等要有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判断和行动才会有共通的基础,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由此而论,如果有社会共识,就必然会出现舆论共识,舆论共识与社会共识互为促进,互相依存。两岸及港澳舆论场尽管充满了矛盾,但是依然拥有社会共识,也一定拥有舆论共识。如何判断社会共识,进而把握舆论共识,是中评社日日新、时时新的重要课题。
2,两岸及港澳的最重要舆论共识。
要明瞭两岸及港澳的最重要舆论共识,首先要判断何为最重要的社会共识。我们要深入思考:如何形成社会共识?如何寻找到各群体求大同存小异后的“最大公约数”?高阶价值,即共通的,且具有相对的优先性,可以引导、协调、整合社会中的不同意见的价值,这是达成社会共识以及舆论共识的有效路径。我们认为,作为两岸及港澳的现阶段最重要的主流的社会共识与舆论共识,就是十二个字:民族复兴、和平发展、稳定繁荣。无论承认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都无法否认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无论支持统一或者倾向台独,更多人都愿意维护和平的手段和模式。无论拥护或者反对“一国两制”,更多人都希望经济稳定、保持繁荣。有了这样的社会共识与舆论共识,就有了中评社大展拳脚的新闻舆论舞台,就能够最有效地发挥舆论引导力。
3,中评社的新闻舆论以促进共识为目标。
按道理来说,舆论场内的交锋应建立在理解和共识的基础上,以理性和节制的方式表达。但是,在两岸及港澳舆论场,这样的良好环境是不存在的,非理性、不节制是两大特点。如果没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场,中评社又能做一些什么?我们必须力排干扰,坚定不移地以促进共识为目标,也就是要掌握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主流舆论引导当然要有终极的话语建构目标。这就要做到:第一,以民族复兴、和平发展、稳定繁荣作为两岸及港澳的公共利益,进而成为中评社最重要的舆论导向,以求获得两岸及港澳舆论场形成一定的共振效应。第二,要端正态度,以理解与包容的态度来介入舆论场。中评社记者编辑来自两岸及香港,是最瞭解各地的舆情民意的媒介,别人不懂的,我们要懂,别人不容的,我们要容。第三,坚持理性对话,没有理性,在特殊的舆论场就会失去道德制高点,就会沦为争强好胜的舆论打手。中评社永远不要以引爆舆论场、挑拨离间、从而捞取政治与经济利益为目的。如此,中评社的舆论引导力就能够发挥正向作用。
舆论引导力是指特定的组织、个人或媒体根据其意图对舆论的性质、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引导的能力,它主要由舆论引导中的传播力、影响力、说服力和凝聚力四要素构成。中评社有一定的传播力、影响力,把握与促进舆论共识,就是在说服力和凝聚力方面不断强化。
四、中评社必须拥有舆论监督权
舆论监督权的基本定义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瞭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瞭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舆论场中,没有监督权也就等于没有参与权。所以,中评社在两岸及港澳舆论场中应该拥有怎样的舆论监督权?我们一直在实践中寻求最佳的答案。
1,首先要拥有问题导向思维。所谓的舆论监督权,其实整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中评社要拥有一定的舆论监督权,就必须对两岸关系问题、香港问题有深入的、独到的问题导向思维。要发现和抓住两岸及香港各种问题中的主要问题,要有能力思考与分析判断有关问题,并且要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正因为如此,中评社才不遗余力打造智库媒体,培养专家型记者,构建运行大数据分析系统,从思想层次、政策层次、舆论层次、科学技术层次,向两岸及香港各个方面提出问题,提出对策。
2,其次要使用比较宽泛的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新闻舆论监督有两个内涵,相对狭隘的内涵就等同于批评,比较宽泛的内涵同时包含肯定和建议。社会共识与舆论共识的构建过程中,不是只有批评而没有肯定,一手抓批评,一手抓肯定,方为上策。比如说,在涉及民进党的新闻处理中,对于其被独派绑架而提出的危及两岸关系的台独政策主张,我们必须批评,没有可能不批评,因为台独是引爆两岸战争的烈火。但是,民进党中也有很多改善两岸关系的积极建议,对此必须予以肯定,不能因为民进党的党性而忽视了其中的理性。
3,要坚持既有的原则立场,要依法实施新闻舆论监督。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既有的原则与立场,中评社的追求和平与发展、反对引发战争的分裂言行就是基本原则之一,不可调和、不会放弃。此外,两岸及香港的法制法规不尽相同,有些在这边是对的,在那边则是错的。遇到这样的棘手问题,作为中评社不能够选边,必须都要予以尊重。而且,两岸关系之间互有法律条规的规范,香港实施“一国两制”也有基本法规范,当各种关系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依照相关的法规进行批评监督。举例言之,《港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通过并予以实施,作为立足香港的媒体,我们必须完全尊重,要提醒港台关系的践行者知法、守法,如果无视法规,港台关系就会受重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