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产业分工优势不断巩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环节。 |
中评社北京4月4日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等提出了要求。这为我们更好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在此进程中,需牢牢抓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不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一)
经济日报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文章分析,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怎样理解现代产业体系?
我们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指各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及网络体系。其主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网络化融合化发展,各产业之间能够较好地融合互动,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比如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二是生产方式现代化高级化,有比较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效率,可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三是生产过程绿色化,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一个国家的产业体系是不是先进、是不是现代化,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主要产业能否提供较高的附加值,能否为劳动者提供较高的报酬,能否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需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关键。
国际产业竞争的主要领域是制造业。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一国的制造业强,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就可以有较大的话语权;一国的制造业弱,特别是一些重点产业存在“短板”,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卡脖子”。在经济的主要产业中,服务业虽然比重高、规模大,但其一般具有生产地和消费地同时发生的特点,且服务业的主要消费者是境内群体,并不容易形成主要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交通、教育、金融等各种形式的服务贸易加快发展,但服务贸易的规模仍远小于货物贸易。相比之下,制造业具有生产规模大、生产技术进步快、较少受资源条件限制等特点,是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
制造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民福祉。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要求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要求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供给质量不断升级,这对各个产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地看,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需要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包括医疗在内的许多服务行业的发展质量,也与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息息相关;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升级改造等,都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产业分工优势不断巩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环节,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和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中心。但也要看到,中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在劳动生产率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基础能力相对较弱,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文章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可见,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关键是要回答好如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问题。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