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早已湮灭,然而这一刻如同时光倒流。随着船只一路行进,不断从远外传来哭声。这是一支庞大的送葬队列,人们完全出于自愿,没有丝毫的造作,那两岸的悲痛是真实的、撕心裂肺的。以致布鲁格施实在不忍再看下去,回到舱里感慨不已。他忍不住怀疑:自己做得对吗?在那些呼天抢地捶胸号哭的人们看来,他是不是等于一个盗墓贼呢?他们会不会把他与那些几千年来咨意亵渎圣地的匪徒们同等看待呢?现在只能对他们说,自己是在搞科学研究,但是这样的解释能够安慰民众吗?这些尼罗河两岸的懵懂农人,可能并未受过什么教育,也对祖辈的历史不甚了解,但古老的记忆仍然深埋在他们的骨血里,古老的传统依然在民间传承千年,从未断绝。
一位当代的埃及作家曾说:“只有使过去复活,一个民族才能存活”。扬·阿斯曼对此曾在《文化记忆》一书中作出了解释,即集体记忆塑造了民族认同,每个集体在他们的过去中,同时找到了对自我的解释和意识,这是所有成员的共同财富,这财富越巨大,集体的概念就越稳固和深入人心。而承载集体记忆的,除了像《圣经》、《古兰经》这样的经典文本,还有艺术、节日、仪式乃至服饰、生活态度等等琐碎的日常小事,换句话说,祖先的记忆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后世子孙,而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未知的世界时,人类也习惯回望过去,寻找那些隐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坐标。
在开罗博物馆安放百年后,法老们的木乃伊终于迎来了21世纪的第三次“搬家”。这一次,再也没有黑夜里仓促转移的慌乱,也不必被人误会为居心叵测的盗墓者。当手捧祭品的女祭司们从开罗博物馆的大门中鱼贯而出,当无数道灯光聚拢在方尖碑上,当载着法老灵柩的车辆在埃及艺术家的歌声和礼炮声中驶入新的安放地,当尼罗河上重新点亮一列列太阳船,谁能说埃及人不是在寻回自己的记忆呢?而记忆带给我们的,除了祖先们历尽沧桑后沉淀的智慧,还有对“我们是谁,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自省,正是有了这样的自省,人类才能一次次拨开现实的迷雾,闯过黑暗的渊薮,怀揣热切的盼望和良善的心愿,在前行中发现希望,在希望中创造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