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22日电/据大公报报道,正逢而立之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三十年从无到有,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股票市场到多层次体系,成长为参与人数最多、规模全球第二的证券市场和全球领先的商品期货市场。回首过往,1991年B股作为试验田登上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历史舞台,其后H股打通中资企业大规模海外上市的通道,至如今建立健全QFII/QDII制度、不断深化沪深港通等互联互通机制,中国资本市场从局部管道式开放走向全面制度型开放,有望在更高层次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推动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有机融合,对外开放程度稳步提升,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面对外资投行的涌入,中国券商凭借对内地资本市场熟悉的天然优势,在全面制度型开放催生出旺盛的跨境投融资需求背景下,抓住喷薄而出的跨境业务机遇,走出独具特色的国际业务发展之路。
跨境业务走向繁荣
中国资本市场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变,叠加全球各国强力刺激政策的托举,跨境业务在2020年出现战略性机遇。据外管局数据,证券投资资金的跨境双向流动从2017至2019年的年均2200亿美元,暴涨至2020年的4200亿美元。其中不仅有境内资金持续布局境外标的,更有国际投资者积极增配中国资产。
(一)跨境股票市场:汹涌澎湃
股票一级市场方面,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潮不减,新经济企业成为港股上市中坚。据港交所数据,2020年共有154家企业在港上市,募资额3975亿港元,其中内地赴港上市占比98.95%,新经济企业募资额占比超过60%。这一方面得益于港交所2018年修改上市新规,容许同股不同权架构、放开尚未盈利科技生物公司的上市要求;另一方面,2020年起美国收紧监管,导致中概股企业纷纷寻求回归港股或A股。
股票二级市场方面,伴随着中外经济复苏错位与全球流动性泛滥,跨境交易量整体呈井喷态势,内资对外和外资对华均创新高。2020年初至今,南下资金成交占港股比例翻番,北上资金成交占A股比例上涨40%。结构性的变化也引人瞩目,其一,外资持仓占A股市值比例由2014年的3.9%升至目前的10%;其二,外资配置方向从传统蓝筹向科技成长转变,体现出境外机构对于中国新经济的认可及A股长期投资方向的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