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有助于保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长期向好态势。 |
中评社台北8月11日电/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一表述确定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宏观调控的基调和宏观政策的基本态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光明日报发表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副院长王立勇文章表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是相对于逆周期调节而言的,是对逆周期调节的拓展、完善和升级,有利于提高宏观政策的前瞻性、精准性、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其中,很多关键问题表现出中长期的特征,比如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创新驱动等,这使得以应对短期经济波动为主的传统逆周期调节框架显得捉襟见肘,跨周期调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不是对逆周期调节的否定和摒弃,而是对其的拓展、完善和升级,是在充分把握逆周期调节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的调控框架或体系。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强调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度化设计,既熨平短期经济波动,又重视未来长波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政策的有机协同,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从而更加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强调宏观政策更加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机制化,要求将政策意图更加清晰地传递到市场主体,稳定市场和社会预期。上述特征,使得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能够突出解决困扰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问题,有利于提高宏观政策的精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是中国宏观调控及相关宏观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通常认为,主要的宏观调控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对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调控目标。因此,传统的宏观调控更多体现的是对经济的“短期”调节。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打破了这一传统,旨在建立和完善一套站位更高、侧重解决中长期问题的宏观调控框架,将宏观政策由“短期视角”和“速度视角”拓展到了“中长期视角”和“质量视角”。这是中国在宏观调控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充分展示了中央的市场经济驾驭能力和宏观经济治理能力。
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有助于保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长期向好态势。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出现大幅波动,但外来冲击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路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依然面临创新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失衡、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等中长期问题。在“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的中长期经济周期内,宏观政策既要看到短期的疫情冲击等因素,努力将影响降到最低;还要侧重于解决中长期问题,兼顾长远目标和利益。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能够针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即关注短期的逆周期调节,更着力解决中长期问题,以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的协调配合来谋求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使调控政策更具针对性和战略性。
二
文章分析,在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框架下,中国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和实施路径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从政策目标看,更加重视目标制定的机制化,更加关注中长期目标,强调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以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结构转型升级、风险累积和传导路径等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对相关部门的政策搭配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引,有效避免长短期、多目标调控下的目标冲突和不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