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赴祖国大陆意愿呈上升趋势,支持两岸互动仍凝聚共识,对民进党的支持率已经从高峰坠落
近年来,祖国大陆陆续出台“31条措施”“26条措施”“11条措施”“农林22条措施”等系列政策举措和相关省区市配套,设立75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推出76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推动363所高等院校面向台湾学生招生,为台湾青年来大陆交流、学习、实习、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据台湾方面统计,2019年有39.5万人赴大陆工作。
在民进党当局大肆炒作“亡国感”,渲染大陆对台“军事威胁”,拉高两岸紧张态势,同时利用法律手段“断桥拉网”限制两岸正常交流,屏蔽大陆对台善意的态势下,台湾青年受局势影响与舆论蛊惑对赴大陆求职、求学暂时受到一些影响,但大势不可挡,赴大陆求学就业创业发展仍然是台湾青年首选。根据《远见》杂志“2020台湾民心动向大调查”,有63.6%的民众认为台湾与中国大陆应该增加互动,较十年前调查结果,上升11.9个百分点。希望增加互动的尤其集中在青壮年,以40至59岁比例较高,20~29岁希望增加互动的比例也高于平均值。
“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台海形势走向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⑤蔡英文民进党当局的阻挡,无法改变台湾青年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认同和对祖国大陆的天然情感,没能阻止两岸青年朋友走近走亲的步伐。广大台湾青年登陆发展,活跃在大陆高等教育、城乡基层治理、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文化事业等诸多领域,幷积极参与抗疫情战斗,以实际行动证明,台湾青年一代对祖国大陆的向心与热爱。
蔡英文民进党当局“挟洋自重”,深陷“台独”迷思,致使台湾陷入综合困境。台湾青年对蔡英文民进党当局的态度,已经从高支持度的虚幻中坠落。根据台湾民意基金会最新民调,蔡英文在年轻人(20~24岁)中的支持度上,已从2020年5月93%的高峰坠落,8月的最新调查祇有45%。将近4成年轻支持者对民进党“幻灭”,是就业、房价、贫富差距、安全感等多个骨牌叠积的结果。
(五)对美式政治制度的盲目认同,同步呈现出瞭解大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迫切期待
台湾青年对大陆的经济成长、市场潜力与社会文化持正面肯定态度,幷愿意参与到大陆的建设过程中,但由于两岸长期分隔,台湾青年对大陆的政治制度不瞭解,同时深陷负面宣传与抹黑,台湾青年对大陆政治制度深陷迷茫与无助之中。台湾青年幷未从制度层面认识到台湾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严重及政经发展困境的原因,仍然将美式民主奉为圭臬,盲目认同美式政治制度。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新调查表明,相比于中国大陆,台湾民众更倾向于与美国加强政治联系,其中,台湾人对美国持正面看法的受访者中有超过75%是青年群体。由此可见,由于受到美国政治、文化宣传以及台当局亲美操作的影响,使台湾青年在政治制度层面出现矛盾与撕裂,对美式政治制度的认同依然存在盲目性。同时,受困于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的限制,台湾青年渴望开阔视野,瞭解大陆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迫切希望深度瞭解大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瞭解大陆相关制度设计及其优越性,期待登陆发展。部分登陆台湾青年已经融入其中,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责任感正在稳步提升,幸福感亦为之升华。
二、台湾青年政治态度的综合影响面分析
两岸青年是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者,台湾青年政治态度的动向是岛内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离不开两岸青年的携手努力。分析厘清和把握台湾青年政治态度的综合影响面,是台湾青年政治态度及其趋向引导的重要环节。
(一)台湾青年政治态度是影响岛内政治格局重组的重要因素
一是沦为政党竞争工具。台湾青年积极通过政治参与表达政治态度的变化以及对台湾社会日渐增强的影响力引发蓝绿阵营的竞相争夺。国、民两党都专门设置青年工作运作机制,制定体系作战方案以赢得青年选票。民进党一直注重经营青年群体,通过基金会、训练营、培训班等方式增进与青年的联结,同时在党内释出职位选任能力突出的青年幷推选曝光率高的青年参加选战。国民党因受“百年老店”,作风官僚形象拖累,对青年吸引力不如民进党。但在选举连番滑铁卢的情况下,国民党开始推行党中央年轻化、青年工作机制化、青年政策实效化,效果尚待观察。然而在“病态化”台湾民主选举态势下,青年选民的选票多数沦为政党竞争的工具。台湾青年的政治素养和鉴别分析力,亟需进行正向引导与全面提升。
二是推动第三势力的发展。台湾社会尤其青年群体早已厌倦蓝绿恶斗,但受两党制固化的影响,第三势力的发展受困于制度限制难以冲破藩篱,推动体制改革。然近年来,由于青年力量的加盟,第三势力有崛起之势,立法机构四个党团中青年筹组主导的“时代力量”党占有一个名额,以青年群体为主要支持力量的“白色力量”领军者柯文哲筹组的民众党占有一个名额。尽管目前仍难以扭转民进党一党独大的局面,但仍能在重要议题上对民进党形成牵制作用。
三是民粹主义主力军。民粹主义抬头是全球性政治现象。台湾地区在90年代开始的政治动员,种下了民粹主义的祸根。台湾地区选举政治下出现的泛政治化的趋势,已经逐步演变成为激进的、自私的、敌对的社会运动。在选举政治中,短期利用驱逐长远利益,各种治理(就业、高等教育、选举制度等)的困境,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支持的政治意识和观念,裹挟绑架误导台湾青年。台湾青年政治倾向多逆主流社会幷具有反政府、反建制、情绪化特性,且厌倦传统政治人物与政治运作,期盼“魅力型领导人”的出现,往往容易被利用成为台湾民粹主义现象中的支持主力。台湾地区的“野草葺”“反核四”“白玫瑰”、“太阳花运动”等运动,不断滋生和鼓励着台湾地区民粹主义思潮的发展。台湾地区2016年的“大选”就是典型的民粹运动式选举。在整个选举的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台湾青年表现出情绪化、组织化和信息化动员的运动式特质,又缺乏核心、体系化的意识形态和稳健、理性的政治价值观,幷深陷其中。
四是提升公共政策关注度。青年群体关注台湾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远超过统独议题。台湾地区的政经发展困境首先波及青年群体。失业率攀升、物价上涨、高学费、高房价,再加上就业不稳定、薪资低下、劳动保障有限及福利削减等风险,使台湾青年普遍面临“失业、低薪、贫困化”的生活困顿与生存危机。在政治参与高涨带动下,台湾青年积极通过制度内方式如“公投”、质询等以及非制度方式如街头抗议等提出相关社会议题,主张“世代正义”和“分配正义”,争取影响政策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进党执政形成制衡与监督作用。
(二)影响岛内舆论走向
一是深化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力。台湾青年属于“网络世代”,更倾向于藉助网络终端、社交网络平台、虚拟社区等方式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多元化的政治参与,同时也是网络话语权的主导群体之一。利用网络媒体传输信息速度快、范围广、频次高、即时性与便捷性强的特点,不仅提高参政的组织水平与政治动员能力,也提高网络对于舆论导向的引导能力。
二是青年抱有不切实际的政治幻想。台湾青年的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尚不固定,处于易变、易感时期,认识政治问题较易偏激、稚嫩,容易被操弄,也容易被政治力量利用。目前的台湾青年就对民进党当局、美日干预力量以及台湾在中美关系中的定位选择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从民调显示,青年群体会轻信民进党当局“为台抗中”的假象,相信美国会保障台湾的“政治安全”,甚至认为“危机生新机”,台湾能在中美全面战略对抗中获利,这加剧了社会错误信号的传输。
三是青年容易受到网络舆论影响。青年能够利用网络参政也容易依赖网络被其左右思想。美国很早就注重利用网络输出“民主价值”,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舆论影响与塑造。近来年,民进党也加强扩大“网络战队”能力,被曝利用执政资源豢养大量“网军”。建制性“网军”会通过受众群体搜索与阅览习惯,定制性推送带有意识形态影响目的的新闻资讯。青年群体获取资讯的途径主要通过网络,也最容易被影响。
(三)对两岸关系及大陆对台工作产生双向影响
一是经济利好转化为认同互信依然存在很大难度。台湾青年世代在两岸关系上有一种“分手但不绝交”的态度倾向,支持两岸经济与文化层面的交流互动,但对于两岸政治互信与认同的建立保持审慎的态度。即便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评价在转好但却没有加深亲近感,尤其是在身份认同问题上更多表现出疏离。台湾青年世代能够肯定中国大陆经济上的成就和发展前景,却又对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军事崛起持消极防备态度。对于大陆向台湾释出的经济利好政策,一方面台湾青年多处于求学或初入职场不属于直接获取受益较多的群体;另一方面,台湾青年世代将经济与政治分离看待,使经济的政治效应被削弱。
二是“台湾主体意识”的增强为大陆“反独促统”增加困难。由于台湾青年世代很容易对政治问题的认识表面化、简单化,幷且在政治参与中比较感性、激进且活跃度较高,因此容易被“台独”势力利用。除了主动筹组偏绿的政党、社团外,会在民进党的“台独”运作中充当“工具人”,如“反服贸运动”等,幷容易被欺骗误导投身到与“港独”、“藏独”的勾连活动中,对于涉藏、涉港等反华议题进行声援,使敏感事件在短期内的发酵力增强,加剧两岸的紧张,引发不良后果,需引起高度重视、遏制消解。
三是政治态度的变动性有利于大陆对台青年工作开展。尽管受“台独”思潮与西方文化洗礼的台湾青年世代与大陆有一定的疏离感,但青年世代的意识形态尚未定型,对“独立”概念缺乏准确的认识,大多处于“盲目独”、“被动独”“游离性”等情况且愿意接触新的事物与新的理念,同时青年世代对于新的交流平台与资讯渠道的掌握能力也比较强,与大陆的接触面广泛,接触渠道多元。即便在经济和惠台措施的多方友好举措下,虽然实现认同和互信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与投入,但还是有拉进两岸距离的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