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25日电/据经济日报报道,受国际大宗原材料涨价、部分供应链受限等因素综合影响,化肥等农资价格近段时间持续高企,带动种植成本攀升,引起各方关注。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我国许多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底子薄、路子窄,农业本身的比较效益偏低,影响农民收入。而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难免进一步压缩农民本就有限的收益,挫伤其种粮积极性。
所以,对这一关系到粮食安全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此前已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近日再次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资金100亿元,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这有助于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在此基础上,可借鉴相关领域保供经验,出台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千方百计做好农资稳价保供工作。
生产环节是基础。基于供需关系变化造成的市场价格波动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某种商品或某类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则可能预示着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部分失灵。面对农资价格高企,相关部门应该在用能、用工、资金需求、疫情防控等方面切实为农资生产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加大农资市场供应量,鼓励企业担当作为,避免跟风涨价。
流通环节是关键。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要把质优价稳的农资及时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必须加强调度、协调,让流通、经销等环节更顺畅。农资销售网点的表现良莠不齐,部分网点存在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现象,还有的甚至玩弄伎俩销售劣质农资,侵害农民权益,影响农业生产。市场监管等部门应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和底线思维,采取有力措施整治农资市场秩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