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14日电/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一直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一段时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中国商业银行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围绕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发力。近期,监管部门先后使用降准、出台23条金融政策等措施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文章分析,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既体现在总量上,也体现在结构上。数据显示,2021年金融机构新增信贷规模达19.95万亿元,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同比有所提升。尤其工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保持稳健,较好发挥了对经济的托底作用。同时,通过科技贷款、投贷联动等加大了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更好服务创新驱动战略。
文章称,银行业急企业之所急,主动担当,与企业命运共生共荣。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银行通过无还本续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方式、降低手续费等形式帮助其渡过难关。为缓解企业融资负担,银行持续推动贷款利率下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确保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银行同步加快了不良资产处置,确保自身稳健发展。银行业还顺应了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应用,为客户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比如,通过推动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加快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等方式,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便利。
文章指出,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要看到,在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疫情在国内多地散发等因素影响下,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下一步,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应形成合力,更好助力稳增长工作。
商业银行应推动经营理念创新,突破传统业务机制的束缚,开发更多针对性产品及服务,更好支持全产业链、中小企业等的发展,助力产业链安全和中小企业稳健经营。加大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科技贷款、投贷联动等业务规模及覆盖面,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新型业务模式,为科创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形成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金融体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使命,避免资产泡沫化。引导各类资本向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领域倾斜,包括农业、交通运输、水电等基础性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科技产业等新兴领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