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1日电/近期,有媒体注意到,建行、中行、工行等大行的3年期、5年期存款产品出现了利率“倒挂”现象。如中行3年期定期存款最高利率为3.15%,5年期定期存款最高利率则为2.75%。
深圳特区报发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文章表示,按照风险偏好理论的一般原理,存款期限越长,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就越大,因而要求的利率也就越高。但如今,这条法则正在面临被打破的现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速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作出的一种理性而又现实的选择。
文章指出,经过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以及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此次出现的利率倒挂现象,反映出商业银行存款定价自主性显着增强,在参考央行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市场资金供求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等因素,对存款进行合理定价,提升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但另一方面,存款利率倒挂背后,也反映出当前金融机构稳定业绩的困难在增加。这是为了减轻经营压力,金融机构主动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近段时期以来,银行息差空间不断受到挤压,银行亟须改善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错配带来的压力。事实上,在监管限制高息揽储和银行主动控制成本背景下,最近两年大额存单一直在一边压规模一边降利率。由于预期未来存款利率还会下降,因此银行努力通过借短贷长,尽可能增加收益。
文章最后说,短期存款利率的下调为贷款利率的下降腾出了空间,这对减轻企业负担、激活市场投资需求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企业的贷款利率仅为4.39%,较2021年全年进一步下降了0.22个百分点,这个数字也是央行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此外,低利率下也能够刺激更多的居民消费,这对于扩大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动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