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认为在香港特区政权架构中的人士,以及未来即将进入管治团队的人士,尤其那些身处重要岗位、掌握重要权力、肩负重要管治责任的人士,都必须是坚定的爱国者。这种要求对任何国家的治理来讲,都是天经地义的。随着中央在香港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行政主导”将会得到有效的实现,并且杜绝“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弊病,香港也将逐渐走上良政善治的轨道。
我深信,只要香港认清发展形势,找准定位,转变管治思维,积极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最新一系列中央惠港政策措施,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扮演内循环的“参与者”及外循环的“促进者”等重要角色,促进大湾区内城市群的深度合作,搭上国家快速发展的列车,香港的未来就充满希望。
香港要增强人才吸引力应逐步放开政策门槛
中评社记者:近年来,香港“人才空巢化”现象备受关注。您认为应该如何增强香港对国际和内地人才的吸引力?
苏畅:我认为,所谓的“人才空巢化”现象,涉及人才的“培养”与“去留”这两个核心问题,并且可以分别从本地、内地、国际三个维度来讨论。一是香港本地专业人才外流的趋势逐渐加剧;二是被称为“港漂”的内地在港人才,由于政策因素,较难扎根本地;三是香港又欠缺了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包容性的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容易在全球化竞争中占下风。
其中我特别想指出的是,内地在港人才的情况非常值得关注。这个“港漂”群体一向存在,随着内地与香港关系更加紧密,该群体的数量和质量都日渐增加,更多的高学历、高技术能力的内地人才来到香港,我也认识不少相关背景的好朋友,他们对于香港本地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扮演着改善和促进内地与香港关系的关键角色。
然而,由于政策上的差别对待,“港漂”基本上无法加入香港的公务员体系,被排除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行列以外。同时,“港漂”取得居留权的比例非常低,以至于他们在香港买楼定居的成本尤其高昂。这些政策上的不便,久而久之,会让“港漂”对香港存在群体落差感和疏离感。长此下去,不仅无助于香港本地发展,也不利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综上,要增强香港对国际和内地人才的吸引力,须逐步解决上述这些政策漏洞,逐步放开这些人才政策门槛,加强内地高质量人才对“来港”和“留港”的信心。至于在国际方面,我认为新一届政府可以在目前的移民签证制度上稍作改革,例如增加面向国际名校毕业生的高潜力人才签证名额。候任特首李家超先生提出了巩固金融中心、发展创科中心、塑造文化之都、开发北部都会等四个方面,以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因此,香港未来亦尤其应当考量引进这几个领域的内地和国际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