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成立之前,复兴党于8月底公布了一份“价值观宪章”,其中包括了12项“基本原则”——共和、欧洲、自由、政教分离、机会平等、进步、生态、工作、女性主义、民族、国家权威、地方主动性。不难发现,这些基本原则虽然美轮美奂,其实内在地隐含着冲突(例如“欧洲”与“民族”、“自由”与“机会平等”、“国家权威”与“地方主动性”等),完全要依赖于在实际运作中的解释和调和。这种中庸之道本身足够理性,但在政治极化的风云激荡之中,似乎锚点太多、而单一锚点的抓力又太弱,对选民缺少足够动员力。尤其是近年来多次选举都显示出,部分选民的转向使得极端力量受益,但与此同时,对政治的冷漠和怠惰导致投票率低下,却是导致主流政党被釜底抽薪的一个真正致命因素。
如何将“马克龙主义”明晰化、具象化,无疑有赖于两届总统任期的具体施政成绩,但与此同时,它本身又必须具有观念上和人事上的可延续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在政治格局分化重组过程中比具体政绩更加深远的遗产。在这方面,复兴党内部有声音提到了路线相近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不过却是将他视为一个反面教训:奥巴马固然在内政外交上都留下了政绩,价值观层面也值得称道,却无力阻止继任者倒行逆施。对于“马克龙主义者”来说,这无疑构成了一个前车之鉴。
后马克龙时代的卡位战
无论是此前的“前进!”运动、共和国前进党,还是现阶段的复兴党,这个松散共同体一方面建立在光谱宽泛的共同价值观上,另一方面也是因时势契机而聚合在马克龙麾下,其中许多人期待通过一场变局,突破传统党派相对固化的结构,在权力序列中更进一步。
距离2027年大选还有五年,许多变数尚在酝酿之中。而复兴党无论基层建设效果如何,也无论“马克龙主义”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诠释,届时必定需要一个人格化身,带领全党来征战大选。虽然“后马克龙时代”的接班问题还没有正式摆上台面,但已经隐隐出现在“地平线”上——正如前总理菲利普创立的新党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