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4日电/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业,其发展水平影响中国高端制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钢铁产业发展到今天,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已经接近极限;在“双碳”背景下,钢铁降碳之路也任重道远。如何突破这些问题,关乎中国钢铁产业能否由“老大”变为“强大”。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文章认为,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数字化可以大幅提升钢铁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能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碳排放。钢铁产业领域的数实融合,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目前,数实融合在钢铁产业内蓬勃开展,国内超过80%的钢铁企业已经在推动智能制造,2021年全年有超百亿元的专项投资用于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级,覆盖从设计制造到管理协同的多个典型应用场景和应用模式。例如,有企业打造钢铁智慧中心,实现5000米以上远距离集中控制,项目投产后吨铁成本降低25元,总体劳动生产率提升近40%。又如,有企业基于AI算法研发出加热炉智能燃烧系统,实现加热炉温的精准控制,减少80%的人工看管时长,有力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总的来看,以数实融合推动钢铁产业效率提升和节能减排的效果逐步显现。
文章分析,不过,由于钢铁产业链条层级多,生产流程复杂,推动钢铁产业领域的数实融合依然面临不小挑战。
从数据的角度来看,数实融合需要充分发挥数据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但目前钢铁行业内的工业协议较多,此前进行的信息化改造多是基于不同的数据标准,这就容易产生信息孤岛,制约数据价值的挖掘。因此,要推动数据标准统一,激发数据要素的潜力。
从技术角度来看,数实融合在国民经济很多领域已有成功经验,我们既要充分借鉴通用领域成熟的数字技术和数实融合场景,又要针对行业运行的特殊规律,开发与钢铁产业生态圈相适应的技术和场景,提升钢铁产业数实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从管理角度来看,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链后,客观要求管理方式进一步变革,以提升生产效率。钢铁企业管理者应当重新审视设计、采购、冶炼、轧制、销售等环节流程,对一些不适应数字化生产方式的管理模式进行革新,通过生产关系变革解放钢铁产业的生产力。
文章最后说,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浪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钢铁产业应当抓住机遇,深度推动行业内各领域的数实融合,打造智慧钢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