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渔民支持融入国家“海洋牧场”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2-12-17 11:12:22


(图片来源:大公网)
  中评社北京12月17日电/据大公报报导,56岁的杜启荣出身渔民,祖辈都是香港仔的渔民,童年时已随父出海。

  “这行最风光是80年代,那时一艘拖网船好景的一日可打5、6百担鱼(1担约等于1百斤),打1、2百担鱼也好平常,那时海洋资源好,国家政策又好,又补贴油价,双面受益,打的渔获有九成多是销回国内,价钱又好,打的牙带鱼一斤可卖10多元,那时的业界真是好风光。”回忆往昔,杜启荣脸上充满神采。

  油价倍增 成本难抵

  不过,自十多年前,本港渔业日渐式微,至疫情前一年,情况更是一落千丈。大部分渔船都维持不了生计,但大家都将希望寄托在下一年,谁知疫情爆发后,情况更惨,不但成本大涨,渔获大减,价钱大跌三分一,与往日相比有如天壤。

  他向记者细数道,燃油价由一年前7百多元一桶,狂升了一倍。大型的拖网船,光是出一趟海来回作业就要逾百万元油费。现在行业不好,油商不愿赊账,渔民动辄要拿过百万元入油,才能出海。在收成不明确及销情价跌下,出海成本对渔民的压力非常大。

  杜家现时有二艘拖网船留在南沙海域,为了减省来回的成本及检疫隔离,自年初出海至今逾十个月,都无返港,“渔船走一趟要四日四夜,出海去到咁远,收成和价格都不理想,只能以时间换空间,争取多打鱼来弥补成本”。

  数月前,杜返回香港,尝试在本港水域以传统方法捕鱼。他表示,留港作业成本较低,平均每月出海25、26日,每次六人,渔获在本港销售,“每次入二、三千元燃油就可出海,平均每日有几百斤渔获,成绩虽不太理想,但基本可维持并略有盈余,这总比什么都不做坐以待毙好。”

  避风塘泊满生锈船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