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截图) |
中评社香港1月21日电(记者 段晓鲁)香港市民久盼的两地通关终于看到了曙光,1月8日“通关”首日就有数万人过境。疫后复苏的第一年已经到来。笔者认为,通关后的中港两地口岸实行优化将称为重中之重,为进一步的确保通关后人流、物流的往来,特区政府与内地政府更应该善用科技手段,建设并打造新型的智能化口岸,借助科技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各口岸的通关效率。
封闭了三年的中港口岸,随着内地防疫政策不断放宽,终于盼来了两地通关。全国防疫政策将更有弹性,实现社会的利益最大化,亦在经济与防疫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笔者认为,通关后的中港两地口岸实行优化将称为重中之重,为进一步的确保通关后人流、物流的往来,特区政府与内地政府更应该善用科技手段,建设并打造新型的智能化口岸,借助科技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各口岸的通关效率,例如设立24小时自助特快通关便捷道、即时发布通关人流量信息、远端查验等。智能化口岸能加大口岸通关人流的承载力,方便两地人流、物流来往。
中港口岸也可以实行一地两检的政策,缩小口岸的面积,腾出来的口岸设施也可以用作其他用途,如跨境商务、专业服务办公室等,入驻口岸的企业可给予更加便利的通关要求。至于做法可以模仿粤港合作检查的模式,简单的来说就是单边通关放行的模式,管进不管出,增加两地人流、物流进出的便利性。同时亦深化两地合作。
例如,现在落马洲口岸两地两检的每日通关人数是4万人,如果使用一地两检则可以每日提升一倍多通关人数,也就是两地的各关口的人数增加,每日通关人数亦增加,但人均的通关时间减少。试想看,如果一地两检计划与智能化口岸相结合,那么通关人数及效率将会有质一样的飞越。
至于货运通关的模式也可以采用一地两检,加强香港货运物流的运行,同时开放24小时关口,让货运物流不再受到时间所限。因为很多内地的货运物流主要是以食品为主,而食物是有保质期或是新鲜度的,24小时关口及一地两检都缩短运输时间,保障新鲜食物送到客户的手上,同时也大大的减少了卖家的运输成本,大大提升各持分者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