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加快整个农食系统向高效、高值和绿色方向转型,围绕县域发展的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改革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
中评社北京12月26日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2035年和2050年基本和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城乡的统筹协调,并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基础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县域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指明未来县域发展的方向。落实《意见》,需要深入理解农业发展愿景及其对县域经济的要求,厘清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农业发展愿景及其对县域发展的要求
光明日报发表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盛誉、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凯南文章表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加快整个农食系统向高效、高值和绿色方向转型,围绕县域发展的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改革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过去几十年,中国用有限的水土资源保障全球将近18%人口的粮食供应。国家层面上的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改革为提升农业生产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未来30年,实现“口粮绝对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自主可控”仍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随着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及人均收入的增长,需要农业在全面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带动整个农食系统朝向高效、高值和绿色方向转型。在继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聚焦地区发展的优势和区位条件、紧扣县域发展规律,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食系统的转型。
为实现农民增收和全民共同富裕,未来农业发展需加强农业内部分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缩小工农、城乡劳动生产力差异,县域发展是支持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创造非农就业,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过去几十年,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工农、城乡劳动生产力绝对差异的不断缩小。未来30年,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民共同富裕,需要继续提升农业劳动生产力,消除城乡收入差距。除加快城镇化发展以外,农业内部也需要按规模和产品实现专业化分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不仅通过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为加快城镇化提供条件,也将通过整合城乡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资源为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提供条件。
为提升农业韧性、实现低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结构转型,加强发展基于自然的、结合科技发展的生产解决方案,县域经济发展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需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建基于自然的食物生产解决方案和韧性农业是2021年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共识和倡议,也是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总结。在现代科技创新和结构转型推动下,生态化、绿色与可再生农业、可持续畜牧业、蓝色水产业、气候智能农业等基于自然的生产解决方案以及提升应对脆弱性、冲击和压力的韧性农业将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不仅需要精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有效的实施主体和大量实践经验。在农业永续发展方面,县域的实践经验将对改善生态环境、服务“双碳”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为国民提供安全健康营养的食物发挥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