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取得重要突破。不久前,被喻为ITER“防火墙”的增强热负荷第一壁由中国团队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中国团队再次为ITER关键部件的研发作出重要贡献。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中国深度参与近60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参与度不断提升。2021年,中外合着科技论文数量达18.3万篇,合作伙伴涉及169个国家和地区。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中国积极促进创新要素全球流动,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英国《自然》增刊《2022自然指数—能源》指出,2015年至2021年,中国清洁和可负担能源领域研究产出位居全球第一。美国纳斯达克网站发表题为《没有中国就没有脱碳》的评论说,从绿氢电解槽、电池制造到电动汽车组装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等,中国产品产量和知识产权数量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在加速采用脱碳解决方案领域取得的成功对全球的未来尤其重要。世界碳中和委员会主席、爱尔兰前总理伯蒂·埃亨表示:“中国作为最大的绿色产品出口国,以坚定的信心和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科技创新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积极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四项行动,分三批启动5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3500余人次的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科研工作,培训超过1.5万名国外科技人员,资助专家近2000人次。中国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国家、非洲、上合组织、拉美建设了8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并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建立“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基本形成了“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由中国主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目前成员单位已经达到了67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