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15日电/据新华网报导,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植保无人机在沃野穿梭,“土特产”借由网络电商和乡村公路畅销全国,绿水青山间的民宿小院“圈粉”八方来客……
这是近年中国乡村的繁忙景象,也是各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推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的生动写照。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稳定完善帮扶政策。13日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出重要部署。
2021年2月,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同样意识到,在广大脱贫地区,尤其是昔日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必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指出,要因地制宜建立监测标准年度调整机制、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落实精准帮扶措施。
加大对疫情、自然灾害、严重疾病等风险隐患的排查力度,成为各地防返贫致贫工作的新著力点。
甘肃省医保部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监测平台发现,平凉市静宁县尹岔村村民杜某医疗支出较大,经乡村振兴部门认定后,于去年8月纳入“因病突发严重困难户”范围,落实报销21.17万元,涵盖医疗费用的81.3%,有效减轻了个人负担。
2022年,全国65.3%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更加健全,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持续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重点支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