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美国“人人生而平等”幻象下的不平等
http://www.CRNTT.com   2023-04-01 11:12:33


  中评社北京4月1日电/自从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平等”就一直被其视为“立国原则”和“核心价值”之一,是“天赋人权”哲学思想在美国的具体展现,是美国共和政体、公民身份、民主政治等一系列制度的基石和保障。美国因此经常被称颂为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典范”,美国历史也往往被神化成朝着人类终极理想持续演进的“伟大历程”。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惊叹,美国最引人注目之处“莫过于身份平等”,而美国学者艾伦·布卢姆更是宣称:“我们的故事是一部辉煌而胜利地向自由和平等两大原则进军的历史。”

  然而,美国学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把美国历史看作是“人人生而平等”理念指引下的一往无前的英雄史诗,无疑是一种历史幻象或幻想。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家罗杰斯·史密斯在批评托克维尔等人的观点时指出,美国历史不仅长期盛行着不平等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等级制现象,而且其发展也并非一个朝着更自由、更平等、更民主的方向稳步前进的历程。事实上,美国人对于平等的追求是一个十分漫长和曲折的过程,其间充满了辩论、分歧和斗争,并且一部分美国人的平等常常是建立在其他社会成员的不平等基础上的。因此,要认清美国平等的实质,就必须除去包裹在其表面的历史幻象,看到“人人生而平等”口号粉饰下广泛存在的不平等。

  《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初衷与原意

  《独立宣言》如今已被许多美国人奉为“人权圣经”,而其中的“人人生而平等”等词句更是成为他们构建美国平等神话,乃至推行“人权外交”“民主外交”的话语工具。这方面最新的典型案例莫过于美国总统拜登近年来发表的几次演讲。譬如,在2021年12月9日召开的所谓“民主峰会”上,拜登在演讲时便以援引《独立宣言》来开篇,声称美国政府要重新致力于《独立宣言》所体现的建国理念,因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女人和男人都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了他们若干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旨在以此来号召其他国家与美国共同促进“普世人权”和“世界民主”。在2022年9月1日的费城演讲中,拜登为了彰显自己是美国核心价值的传承者和守护者,更是一开场就表示,《独立宣言》在两个多世纪前就“提出了一个举世独有的想法,那就是,在美国,人人生而平等”,并坚称《独立宣言》和《联邦宪法》及其所体现的平等和民主两大思想不仅是美国赖以建立的基石,也是其得以成为世上最伟大国家和世界灯塔的根本原因。

  拜登的讲话无疑是把当下的观念和政治诉求植入到《独立宣言》的历史解释中,从而将《独立宣言》塑造成美国平等的“起点”和人类历史的“新开端”,并将美国平等叙述为是“永恒不变”“普照世界”的“真理”。不过,拜登显然也意识到“人人生而平等”中的“人人”(all men)具有历史局限性,因而出于政治正确考虑,在“民主峰会”的演讲中将其改为“所有的女人和男人”(all women and men)。但即便如此,拜登的逻辑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独立宣言》及其“人人生而平等”等词句的初衷是伸张集体主权,而非申诉个体人权。早在1922年,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在《论〈独立宣言〉:政治思想史研究》一书中就指出,《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等理由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企图从道德和法律上向世界证明北美殖民地脱离大英帝国是必须而又正当的。因此,当托马斯·杰斐逊等制订者们在向“公正的世界”痛诋英王乔治三世破坏人类的自然权利的同时,却又小心翼翼地避免提及他们自身就是奴隶主这一事实。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一书中也表示,对于多数美国建国者来说,“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并不意味着未开化的泥腿子或满手污垢的填船缝工同斯凯勒、华盛顿或平克尼有任何平等之处。对他们来说,这只是意味着英国殖民地的居民拥有同英国人在国内拥有的同样的天赋自治权,意味着美国百姓同英国百姓的法律地位相同。”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大卫·阿米蒂奇在2007年推出的《独立宣言:一种全球史》一书中进一步总结说,《独立宣言》之所以包含那些所谓“不言而喻”的真理,只是希望通过诉说这些“真理”遭到了英国政府侵犯,来为独立提供正当理由,而不是要将这些“真理”作为独立的目标。因此,“人人生而平等”等词句在当时既不具备现代含义和普遍意义,也因为不是《独立宣言》的核心内容而未引起世人广泛关注,更谈不上是美国平等的起点,至今仍有不少美国人并不把《独立宣言》视为是美国人权的基本文献之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