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18日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强粮食产业链是促进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战略举措,是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参考报发表浙大城市学院钱塘特聘教授倪建伟、浙江省重点智库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王新兴文章表示,今后较长时期,地缘政治、气候变化、粮食贸易壁垒等将持续影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剧粮食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新发展阶段做强粮食产业链要立足基本国情,把准粮食安全的供给侧矛盾,贯彻“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保障粮食供给稳定、安全、有效,抓住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主动权。
文章提出,首先,要藏粮于企,强壮粮食产业链弱项。进入新发展阶段,满足人民群众对粮食产品的更高期待,不仅要继续深度挖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要切实培育和不断做大做强粮食企业,形成企业和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强化粮食产业链建设。目前中国拥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余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959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粮食产业链体系。同时,处于粮食产业链生产端的农民合作社已超过220万家,超半数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存在供产销关系,培育企业种好粮是粮食产业链延链补链的重要环节。发挥粮食企业对粮食产业链强链作用,亟需推动粮食企业现代化改革。一是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粮食产业链制度建设,推动国有粮食企业“混改”与粮食全产业链布局和双循环网络建设相结合,增强粮食企业用地用能、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引导粮食企业横向纵向联合,以鼓励重组、兼并等方式做大做强新型粮食企业,促进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化改革,做强粮食企业全产业链集成平台推动粮食创新链价值链发展。三是完善粮食产业链服务体系,加速培育市场服务中介主体,带动产业配套企业成长,优化资源合理利用。
其次,要藏粮于技,补足粮食产业链短板。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是实现粮食增产保供、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力,是补足粮食产业链短板的重要手段和关键举措。“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率突破6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科技为粮食产业链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如何进一步深入践行“藏粮于技”发展理念,切实推动粮食科技创新发展,是促进粮食产业链自立自强、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粮食品质的关键,亟需持续发力。一是提升粮食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推进涉农科研机构组织改革,优化粮食科技研发资金来源结构,建立粮食产业研发基金引领企业创新。二是完善粮食科技知识产权体系,畅通粮食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粮食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增加粮食科技人才供给,改善粮食科技人才待遇,提供补贴激励涉农高校生源投身粮食事业,完善高素质粮农科技培训体系。四是推进粮食科技研发创新,加强粮食种业、高端装备布局,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粮食种源研发激励,落实经费启动粮食核心装备补短板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