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积极发展都市工业促进大湾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3-06-29 09:19:54


 
  一、有效引导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通过税收减免、研究合作、补贴工人培训以及提供金融优惠等方式,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芯片、飞机航空设备、电子设备等高附加值生产线。大量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目前制造业员工中拥有工业机器人比例全球第二,仅次于韩国。二、通过“工业上楼”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新空间。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就通过大力发展“堆叠式厂房”,以应对土地资源紧缺和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况。2022年,为了进一步支持新加坡在先进制造业方面提出的更宏大发展目标,由新加坡贸工部下属的裕廊集团进行建设和运营的“产城人”融合发展的裕廊创新区应运而生。创新区针对从事都市型无污染的中小型企业,打造集研发、中试、制造、仓储和办公多功能一体化的“工业上楼”空间。同时,通过打造空中连廊、共享空间等手段,在制造企业和邻近社区、生态环境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以促进园区的包容性和社会活力。三、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机构,包括服务制造业与产业升级发展的法定机构、政府控股公司等。法定机构一般规模较大、自主力较强,实行公司式组织、收支自控,成立起监督作用的管委会。目前与制造业发展相关的主要机构,包括EDB(经济发展局)、JTC(裕廊管理局)、URA(市区重建局)、CCS(竞争力委员局)等。政府控股公司也称为政联公司,股权由国企控制和其他公司或个人持有。如“淡马锡”,既要不断提升公司稳健的发展能力,又要为财政争取更多回报,平衡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国家制造业和经济发展作贡献。

  积极发展都市工业是大湾区继续巩固和提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具备坚实基础和明显优势,但随着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等城市发展陆续开始进入都市化新阶段,制造业发展面临生产成本高企、产业空间紧约束、区域协同不足、高端人才吸引力减弱等方面挑战,积极发展都市工业是大湾区继续巩固和提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一、政府专注做好生产要素创造者的角色。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大都市产业发展中,主要承担的是生产要素创造者的角色。大湾区及核心城市应继续为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市场和法治环境,保障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在制定“制造业当家”构建“5+5”战略工作体系,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加快培育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港澳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精准布局、前瞻性创新引领的作用。积极运用财政、税收、价格政策等杠杆,引导和帮助产业进行应用和开发;大力投资公共服务,与民间组织在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创新基础设施上协同合作。

  二、协调优化“大都市圈范围内”的产业链布局。国际经验表明:无论制造链如何布局和发展,一个城市是不可能把一个产业完整地做完、做强,特别是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长链产业”,因此大都市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优化策略至关重要。根据高新技术制造业对产业链协作、精细化发展有较高要求的特点,广州和深圳等大都市应瞄准重点发力的产业,打破城市行政边界的束缚,联通工信、发改和城建等部门,提前在大都市圈范围内进行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完善布局,强化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夯实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比如,以《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强与周边城市特别是东莞、惠州等的合作对接与沟通,建立健全合作体制机制,协同共建先进制造业集群,按圈层内外有序布局先进制造、发展都市工业。

  三、赋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上楼”凭“高土地利用率”“产城人模式”“智慧化管理”等优势,已逐渐成为超大城市发展高质量制造业的首选模式。在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等已陆续开始进入都市化新阶段的大都市内,“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地发展“工业上楼”模式:加快完善“工业上楼”指引和激励政策,明确工业楼宇认定标准,动态认定若干工业楼宇,细化产业优惠政策;优选进驻工业楼宇的产业。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核心产业链,重点引进若干产业链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的研发总部、区域总部、运营结算中心、设计中心等总部型项目;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发展时尚设计、影视工业、医美等“小而美”产业;聚焦引进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硬科技产业;以需求定供给,“量体裁衣”式设计工业上楼园区,保障各组团的主要功能和空间形态满足需求定位。围绕新型产业空间的综合性需求,建立生产生活生态配套体系。比如,建设“工业楼宇”邻里中心,满足配套服务需求。

  四、推动都市型传统轻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国际经验表明:食品加工、服装制造、印刷设计、黄金饰品加工等都市型传统轻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大都市就业提供了巨大空间,带来了新的活力。

  五、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近些年,美国、芬兰等国家都陆续出台了支持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给予引导和资金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要顺应这一趋势,在技术上,关注技术转让、专利服务、法律支撑、人才教育;在市场上,对产品生产导向和改进提升提供支持;在资金上,提供更多元的金融和税收支持,加速推进新型服务业态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流程再造。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张国平(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博士)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