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17日电/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贾若祥文章表示,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要重塑环境,重振雄风,进一步夯实“五大安全”的战略地位,以“五大安全”为引领,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东北绚丽篇章。
文章提出,夯实国防安全战略地位,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大国重器”和“强国利器”的安全保障作用,通过促进东北地区高质量全面振兴发展为国家提供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总钥匙”,要牢牢把握促进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比较优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国资国企与民营经济公平竞争、有序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态势。不断优化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补齐民营经济发展短板,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促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加快推进东北边境地区高质量振兴发展,不断改善边境地区民生福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和谐稳定,形成既能兴边又能富民的良好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振兴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时代东北力量。
夯实粮食安全战略地位,守护好东北大粮仓。东北地区拥有广袤的黑土地,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商品粮量约占1/4,粮食调出量约占1/3,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展现新时代东北担当。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因地制宜推广普及“梨树模式”,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围绕大豆、玉米等特色优势农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高良种自主可控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文章,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互促共进。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奖补政策,鼓励粮食主销区通过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工园区、建立优质商品粮基地和建立产销区储备合作机制以及提供资金、人才、技术服务支持等方式开展产销协作,构建产销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东北主产区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共同维护好国家粮食安全。
夯实生态安全战略地位,筑牢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东北地区拥有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科尔沁草原沙地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东北地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支撑东北高质量全面振兴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北。加快推动东北地区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振兴发展的绿色底色。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度融合,逐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途径,加快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振兴新路子。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健全美丽东北建设保障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