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有助于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能力和国际话语权。一方面,制度型开放通过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高标准国际规则对接和协调,深化国内制度改革,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另一方面,制度型开放通过推动国内一系列系统性制度创新,并逐渐将其变为全球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从而深度融入并重塑全球经贸规则,有助于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和影响力,提高中国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第四,有助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有助于不断深化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缓解债务压力、实现经济增长作出贡献。通过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五,有助于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拓宽国际循环的范围、层次和领域,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可以更高效地促进国内外市场联动,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最大程度激活内生动力和活力,以国内发展趋势向好的确定性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推动全球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韧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构建更加绿色和包容的国际循环,有利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最大程度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四、坚定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信心与决心
文章称,近年来,由于受到新冠疫情、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出口出现较大波动。从增量看,未来出口对实际GDP的拉动作用会减弱。但从存量看,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人才红利等优势依然存在。党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战略和新举措,推动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实现明显提升。
一是国际循环的地理范围逐步扩大。在贸易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模稳步扩大,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在投资方面,近年来,中国在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扩大中西部目录鼓励范围,提高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通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吸引更为广泛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从成效看,中西部省市引资规模与占比稳步提升,2022年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1.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6个百分点,成为吸引外资的新高地;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
二是贸易和资本双向流动与平衡性稳步提升。近年来,中国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双向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培育竞争新优势,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战略资源要素,中国商品进口与对外投资获得均衡发展。
三是国际循环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近年来,中国大幅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多次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最初的190项缩减至27项,制造业条目已经归零,服务业开放持续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致力于加快促进技术迭代升级,新增或扩展元器件、零部件、装备制造等条目,持续鼓励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与政府的产业引导使得外资流入产业结构逐年优化,高技术产业引资快速增长。
四是国际循环的层次逐步深化。近年来,中国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9月投入运行以来,全国已陆续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基本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目前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自主和集成制度创新体系。海南自由贸易港致力于构建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六大领域的高水平开放政策体系,系统性涉及税收激励与优惠,并在多规合一、极简审批、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大大推动了制度型开放。中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是主动对接高水平经贸规则、实现制度型开放的重要突破。
五是国际循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在跨境资本流动安全方面,央行于2021年底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等制度,结合宏观审慎与微观监管手段对国际资本流入实施灵活有效的管理;同时,境外投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完善,有关部门通过加强境外风险监测分析、加强境外安保问题的对外协调沟通、深入开展国际执法合作等手段,为中资企业对外投资创造了更为安全稳定的环境。在经贸伙伴地域多元化方面,中国近年来通过广泛参与区域经贸合作方式积极拓展国际循环的地理范围,贸易与投资多元化进程稳步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经贸增长新高地,有助于增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经济安全水平。在支付安全方面,人民币开始逐步发挥国际结算和支付媒介作用。
六是国际循环的绿色和包容性不断增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报告(2022)》显示,近年来全球绿色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中国、欧盟、美国发展靠前。“一带一路”倡议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擘画出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联动发展的蓝图。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
五、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文章强调,近年来,虽然面临不利因素影响,中国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仍然有明显提升。我们既要看到成绩,也要保持清醒,需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第一,加强高质量“朋友圈”建设。通过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WTO改革、利用RCEP协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途径坚持并加强以多边为主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拓宽全球贸易与投资伙伴范围,提高与主要经贸伙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生产、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的规模与深度,维护供应链完整与安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第二,推进多领域多要素开放。在坚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自主创新、维护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基础上,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与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作为对外开放重点,进一步引导更多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领域。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和数字贸易发展,打造服务贸易开放新高地。
第三,为世界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积极申请并签署更高标准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加快推进《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程,通过对标自由贸易协定中的高标准规则倒逼国内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进程;充分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在制度改革和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作用,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全力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深入实施RCEP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大制度创新,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制度性公共产品;充分挖掘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优势,重点推动数字经济、数字货币、金融科技、新基础设施等领域开放发展,为数字经贸新规则的制定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第四,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巩固扩大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和支付媒介功能,为全球经贸支付结算提供更为安全的新方案,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推动全球经济向好发展。一方面,通过拓展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网点、推进与贸易伙伴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进一步完善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与体量等途径,持续扩大跨境贸易与投资中的人民币计价与结算比重,发挥人民币在第三国间交易的支付媒介职能。另一方面,在坚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汇率水平保持适当弹性的基础上,维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推出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更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发挥人民币的储备货币职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