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12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长三角,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这里月纳税额逾亿元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年专利申请量超百件的创新工厂不胜枚举;这里拥有众多的“中国天然氧吧”、最小的城乡收入差距……
“一网通办”“一卡通行”,让41个城市居民开启“同城生活”;
一条条道路联通,跨省市通勤时间大幅缩短,生活幸福指数提升;
一个个河湖联合整治,水清岸绿,鸟语花香。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5年间,长三角夜间灯光指数增长57.24%,连接城市的灯光带越来越密集;GDP过万亿元的城市增加到8个,数量约占全国1/3;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24小时包邮圈,一体化发展的美好蓝图不断化为生动现实。
今天,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长三角人的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沪苏浙皖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以一体化发展的新实践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从科技创新策源地到改革开放新高地,从通江达海的公铁大桥到人和共富的美丽乡村……近日,记者走进这片发展的热土,感受一体化发展战略带给长三角的巨变,探寻三省一市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一体化,不是简单的‘1+1=2’”
锻长板、补短板,产业协同优势强
“以前遇到技术难题,得自己想方设法去找资源,现在可以在平台直接提需求。”如何开发高性能杂化纤维材料,曾是困扰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多年的技术难题。
今年初,浦东新区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德福伦公司第一时间发布技术需求,最终被江苏南通创新区先进功能纤维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揭榜,难题迎刃而解。
“一体化发展,真正把创新资源汇聚到一个点上,打开了发展新局面。”德福伦公司执行董事杨卫忠说。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创新处于核心地位。
“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激励长三角地区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对接需求,聚拢要素,联合攻关,延伸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创新链。
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聚合战略科技力量,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串起创新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搭起平台、汇聚创新要素……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达到9.47%,23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4万余台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高水平科技供给有效支撑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安徽省芜湖市科技局局长曹洁说。
从创新链到产业链,长三角夯实根基、握指成拳,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成为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实力的检验。
“公司圆满完成2万余个零部件的力学性能检验。”能参与C919试飞取证的检验工作,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强很自豪。
C919总装所需约10%的零部件、50%的铝材和50%的复合材料结构件是“镇江制造”;浙江西子势必锐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提供空气冲压涡轮发电机舱门……上海、合肥、杭州、苏州、镇江等长三角城市携手强链补链延链,共圆中国人的“大飞机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