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金融理念,拓展金融内涵,加快绿色转型,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文章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2035年做出了如下的目标描述: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无疑也是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金融模式转变的方向。
为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服务,以及更广义而言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目标服务,涉及一系列金融理念的转变和金融内涵的拓展。
一是这些领域具有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并存、外部效应特别突出的特点。例如,相比于经济学曾经广泛讨论的“公地悲剧”,气候变化问题足以被称为一个“地平线悲剧”,显现出超越传统的经济领域和商业视野的巨大外部性。
二是绿色转型和ESG投资始终伴随着创新活动,或者说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只有以金融的创新适应和引领,才能有效支持这些领域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三是仍然需要加强监管,高度关注和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起步很快,在绿色债券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绿色金融国际化方面进展迅速,也逐渐成为一些投资和融资的热点。与此同时,需要把握好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特别要借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来提高监管水平,防范和应对超常规绿色发展可能伴随的超常规金融风险。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文章指出,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为涵盖面广泛的共建国家创造和改善设施联通条件,建设的重点通常集中在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倡议本身、指导原则和建设内容,都决定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更高的质量标准。同时,由于涉及极其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风险控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需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商业化运作的方式有效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