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23日电/伴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不断被强化,不仅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柱。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2024年经济工作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再次重申了科技创新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科技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温军文章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等重大论述的提出,标志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都要求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统筹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21世纪以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加快转化为新动能,不断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新的增长点需要在科技创新中寻找,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跃迁新形态,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组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科技创新以及由其引起的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变革,共同激发和驱动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和成长。要加快构建科技引领,推动形成更多新原理、新机理的新质生产力,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依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求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高端化发展趋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产业前沿技术和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挖掘培育新质生产力。
伴随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脚步的加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把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正是来源于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局的深刻把握,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现代化经济体系呼唤科技创新
文章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建设逻辑的主线,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建设目标,坚持创新驱动为重要支撑。沿着数实深度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开放型经济发展等建设路径,大力建设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以及高水平开放体系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个部分,最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建设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符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效率。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这一变革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也对中国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贸易紧张局势和技术壁垒的增加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构成了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如半导体、高端制造等,中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国际技术封锁和出口限制。此外,全国范围内经济资源持续流向具有更高水平优惠政策的地区、经济主体和所有制主体,一方面带动了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中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中国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解决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主动性和影响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