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国家统一模式选择及内在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24-07-28 00:10:12


 
  在民族复兴旗帜下,同绘新愿景,凝聚新共识,优化国家统一动力机制。习总书记指出,“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⑬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在于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要表征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国家统一具象化为两岸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问题,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两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成为具象化的两岸同胞新愿景。两岸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为两岸共同繁荣提供了实践支撑,同时也凝聚出共同参与、合作奋斗实现共同繁荣的新共识。两岸新共识的不断加强,一方面抑制了“台独”势力阻挠与破坏两岸融合发展的冲动,另一方面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国家统一动力。随着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化,国家统一动力也相应加强。中国的国家统一过程内化于民族复兴进程,立基于两岸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实践之上的新共识是国家统一动力的信念基础与力量之源。

  从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国家统一需要解决几乎所有国家统一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般性问题,从外部来说是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特别是美国介入;从两岸关系来说则需要消解政治对立幷形成统一共识。以差异性的维度而言,独立自主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国家统一模式选择的重要前提,两岸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两岸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反对外部势力介入台海问题,如此才能保证国家统一最符合两岸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中国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统一结合起来,使“发展”成为国家统一事业的重要支点,幷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践出最符合两岸人民利益的“发展式统一”模式。“发展式统一”幷非指“发展”一定能够促成国家统一,而是从过程论的角度陈述国家统一的路径选择,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聚焦于发展,以人民福祉提升与两岸共同繁荣为起点,建构出“参与→融合→统一”的实施路径,在两岸人民共同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推动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

  三、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发展式统一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问题的中国式表达,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后推进和拓展出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性思维是基于对自身国情和发展能力的评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变化,更是对台海格局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在两岸互动和国家统一的实践中,“发展”成为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关键之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我们要保持自身发展势头,同时采取正确政策措施做好台湾工作。”⑮中国式现代化为台湾同胞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⑯也提升了祖国大陆为台胞服务的能力,为台胞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又优化了两岸的互动结构,增强了统一力量掌控两岸关系主导权的能力。聚焦于“发展”的两岸关系互动成为国家统一实践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两岸社会结构、交往方式以及观念系统的根本性改变,开辟出了国家统一的理论新进路,使立基于“发展”的国家统一模式样貌逐渐变得清晰与丰富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综合实力提升增强了拒止外部干涉的能力,扩大了发展式统一模式的生长空间。台湾是美国亚太战略的一颗棋子,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工具。美国的支持是“台独”势力底气所在,依靠美国抗拒统一是“台独”势力的终极幻想。2024年赖清德把“就职演说”变成了“台独自白”的表演,即是试图利用中美竞争加剧的情势,向美国表明甘为马前卒与大陆对抗的强硬姿态,以对美输诚为名,行“台独”路线之实。不过随着中国力量增强,美国对台政策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牵制,美国插手台湾问题要付出的代价将不断加大。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展开使中美关系逐步演变成“博弈式共生关系”。中美双方既存在着传统大国和新型大国、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金融型国家和实业型国家三种矛盾,也存在认同全球性秩序、保持国际环境总体安全及保持国际经济持续发展的合作需求。另一方面,美国对全球事务开始变得有心无力,世界有进入“后美国时代”的迹象,呈现出力量多极化、文明多元化特征,未来可能出现天下三分甚至多分的情况。⑰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又因为激进“台独”的存在而较易失控。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美国动用这颗棋子的冲动,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台独”势力“倚美谋独”的信心,扩大发展式统一模式的战略空间。

  发展式统一模式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两岸实践,幷以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来,首先表现为两岸经济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自大陆改革开放伊始,台商与台资就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对中国大陆经济起飞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此两岸关系进入合作共赢与政治对立兼存的时期。与大陆中国式现代化推展同步,台湾经济融入大陆整体供应链的程度不断加深。随着大陆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产业链体系的日益完善,台湾经济从主要参与大陆外循环向注重参与大陆内循环转变,在大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融入程度不断提升。⑱中国大陆的发展为台商台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优良的营商环境以及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大大扩展了其生存与发展空间。两岸经济依存度加强与政治对立同时存在的矛盾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了两岸关系中“发展”与“对抗”两种立场之间的张力。两岸经济融合的加强吸引了越来越多台湾同胞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为遏制台湾当局和绿营势力“台独”冲动的重要屏障,同时也验证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繁荣道路的可行性与正确性,成为两岸融合发展深化的坚实基础。

  两岸社会融合的推进进一步充实了发展式统一的理论及实践内涵。近年来,台胞到大陆求学、求职甚至定居者逐渐增加,这个群体正在沿着“生活融入→共同体再造”的路径逐步融入大陆社会,成为推动两岸社会融合的中坚力量。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维持和再造是两岸社会融合的自然结果,也是内在要求。两岸民众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既是两岸社会融合的重要内涵,也是克服岛内“台独”势力阻挠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着力点。⑲两岸社会融合的关键在于大陆的发展创造出了大量发展机会,为台湾同胞提升自身福祉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祖国大陆政府持续推出促进两岸社会融合的政策措施,推动了两岸社会融合快速发展。在两岸政治对立尚存的情况下,两岸社会融合先期展开,成为发展式统一的重要支点。

  发展式统一模式是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国家统一路径,其核心在于依托中国式现代化,逐步解决两岸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也逐步解决两岸关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讨论国家统一模式时有必要对这两种问题进行区分。两岸历史遗留问题的本质在于两岸如何谈判结束内战状态,是两岸关系中的根本问题。两岸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的再造”,所以“结束政治对立”不是“主权”层次的问题。两岸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的症结在于台湾当局否认两岸内战的法理状态,更不愿直面以谈判结束两岸内战状态的问题。发展式统一的要义在于通过扩大两岸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的共识,压缩“台独”势力的生存空间,促成两岸政治谈判,完成国家统一。这是统一与“台独”、支持两岸共同发展与反对两岸共同发展两种前途与命运的长期拔河,不能指望快速解决,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两岸经济融合、社会融合问题、实现台胞在大陆同等待遇问题等,这些问题多少带有“技术性”色彩,绝大部分因发展而起,也将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从上述意义上说,发展式统一强调在发展中解决两岸间的问题,通过发展改变两岸关系内部结构,以发展促成两岸关系的量变过程,最终达到国家统一的质变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探索获得经验。同样,发展式统一模式的进化也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将会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逐步完善。

  结语

  国家统一模式的比较幷非是要找到普适性的公式,而是要在检讨外部经验之后反求诸己。抽象地谈论哪种统一模式“好”与“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不同的统一模式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实现国家统一的模式是可以选择的,但选择是有条件的。关键的问题是要对客观情势和现实可能性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找到能结束本国分裂状态且双方都能接受的统一制度架构。⑳从这个意义上说,“求异”的比较更有可能提供启发。差异性比较对中国国家统一模式起到“定位”的作用,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中国国家统一模式的本质特征。统一模式选择的本质要求是逐步消除国家统一进程中的阻碍因素,最终实现国家统一。中国的国家统一进程在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展开,在祖国大陆掌控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与主动权的前提下,以发展为中心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同步推进是对国家统一进程的内在要求。同时,作为自主性大国,中国的统一之路与其他国家有根本上的不同,“发展”赋予统一模式以实质性内涵,聚焦于发展推动国家统一事业前进成为中国国家统一模式的鲜明特征。发展式统一模式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统一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也将会随着中国国家统一事业的推进而不断充实与完善。

  注释:

  ①国家统一模式比较研究属于比较政治学中“若干个案比较研究”范畴,这一研究客观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样本太少,二战之后完成国家统一者只有德国、越南、也门(仅是完成形式统一且随后又陷入内战)等少数个案;二是选择性偏差太大,这些个案均是在两极格局或美国主导的国际格局下发生。鉴于以上情况,本文采取双层次比较结构:一是在更抽象的层次上分析三个完成统一国家的共同经验;二是比较中国国家统一进程与上述国家的差异性。如此比较,目的在于通过外部镜像对比,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国家统一需要解决的问题,幷以此为基础探讨中国国家统一模式选择的逻辑理路。

  ②孙代尧:《构建“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2期。

  ③王鹤亭:《“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2期。

  ④(英)托德·兰德曼等着,汪卫华译:《比较政治中的议题与方法》,格致出版社,2021年,90页。

  ⑤韩献栋,董向荣:《当代国家统一的几个问题—基于越南、德国、也门等国家统一进程的比较研究》,《政治学研究》,2015年3期。

  ⑥夏路:《二战后民族分裂国家统一模式略议—“统一环境”与“统一成本”的视角》,《世界民族》,2009年1期。

  ⑦王英津:《两德复归统一模式之述评》,《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1期。

  ⑧胡琨:《德国统一进程中两德经济统一模式研究》,《欧洲研究》,2019年3期。

  ⑨马桂琪,黎家勇:《德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370页。

  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59页。

  ⑪严安林:《和平发展时期“两岸政治关系”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探讨》,《台湾研究》,2014年3期。

  ⑫刘国深:《两岸交流交往30年之成效分析》,《台湾研究》,2018年1期。

  ⑬《<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出席纪念会幷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月3日第1版。

  ⑭锺飞腾:《中国式现代化与中美竞争》,《东南亚研究》,2022年6期。

  ⑮《习近平: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 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人民日报》,2015年3月5日第1版。

  ⑯郭伟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是港台同胞的重大历史机遇》,(香港)《中国评论·思想者论坛》,2024年2月号。

  ⑰王湘穗:《天下三分,中国得一而领之足矣》,《领导文萃》,2015年8期。

  ⑱李非,李夏培:《台湾经济融入大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3期。

  ⑲肖日葵,苏悦:《两岸社会整合理论:内涵、机制与实现路径》,《台湾研究集刊》,2021年2期。

  ⑳王英津:《从“两德模式”看“一国两制”港澳模式:优势、特色及评价》,《学术探索》,2012年10期。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7月号,总第319期,P4-10)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