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形势与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24-09-22 00:09:20


两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已经积累颇多经验
  中评社╱题: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形势与路径 作者:张宝蓉(厦门),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台湾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摘要】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随着两岸关系以及闽台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面临着新的助力和阻力。从构建两岸教育共同体入手,以闽台各类高校为起点,以完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为重点,最大限度激发闽台高校、师生、团体和个人参与融合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渐进式推进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进程,是实现闽台高等教育互利共赢、筑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台生来闽求学研习、扩大招收台湾学生规模、加大台湾教师招聘力度、支持两岸高校在闽开展合作办学和深化两岸高校交流合作。可见,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福建高等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福建高等教育实现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十年来,福建基于独特的地理区位、文化优势和良好的对台工作生态土壤,与台湾各类高校展开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在闽台高校师生交流、学术互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创新举措,逐渐发展成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前沿重镇,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把握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深刻内涵,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经验,根据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构建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新格局,更好地走出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新路的特色,是迫切需要回答的课题。

  一、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内涵与图景

  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重要一环。早在2014年3月,“两岸经济融合”的提法就已正式出现在政府文件中。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着力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①不同学者在对两岸经济融合和社会融合的概念进行解读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两岸之间的双向交融、要素流动和价值与利益的共享。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各领域融合发展”,②明确将两岸融合发展的范围从社会经济领域拓展至社会各个领域。随后,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作为新的概念术语开始在涉台研究领域出现,幷被赋予了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相一致的使命和意义,即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不仅是为了促进两岸高等教育相互沟通有无,增进彼此的瞭解和互信,更重要的是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筑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

  综观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跨境或跨地区的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模式早已有之,相近概念有高等教育一体化、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等。最典型的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湾区模式,另一种是跨国界的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前者以美国的旧金山湾区和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后者以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代表。

  粤港澳大湾区和美国旧金山湾区的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之所以被称为湾区模式,主要是因为两者都是基于毗邻的地理位置,都是围绕特定的海域或江河,以及围绕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发展需求,③而出现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模式。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湾区内的高等教育要素如教师、学生和科研的双向流动加速,高校战略联盟纷纷设立,部分合作项目在前海和横琴试验区正式落地,香港特区区域教育枢纽建设亮眼,粤港澳三地的高校合作办学更是异军突起。在中央政策引领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之下,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互补格局初步形成,“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不断显现。相较之下,美国旧金山湾区多元丰富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主要是在大学主动回应市场需求幷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与磨合过程中自然渐进实现的”,④从萌发到成熟走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以加州高等教育系统为主体,以科技创新和产教融合为双轮驱动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则是“加入欧盟博洛尼亚进程的国家在高等教育体制、目标、质量等方面采取一致的标准,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过程”。⑤这是一种典型的超国家协调模式,有力的法律保障、丰富的行动计划和明确的机制框架是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综合相关概念和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实践,本文将闽台高等教育融合界定为,闽台两地高等教育体系基于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交流合作基础,在两岸公权力、市场和高校的综合协调下,通过实施一系列旨在消除隔阂、提升相互依存度的行动计划、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促进教育各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势互补,进而实现闽台两地高等教育共治、共荣、共享的过程。融合发展的前提是交流合作,但又高于交流合作,是对闽台高等教育内部发展和外溢效应的一种更高期许。实现闽台两地教育人员和学术科研的无障碍流动;推动闽台高校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图书、数字资源、科研设备等的开放式共享;促进两岸高校招生、考试、职业证照、质量评估等制度的无缝式对接;达成闽台高等教育卓越发展、公平发展等教育理念的共通共融;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教融合赋能闽台区域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是实现闽台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理想图景。

  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实现有赖于外部条件的支持,还要依靠教育内部要素的有效整合,两者缺一不可。就外部条件而言,主要涉及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外部环境的支持,即两岸关系和两岸高等教育宏观大背景的发展变化;二是区域发展的响应度,主要体现在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否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三是地理空间的便利度,既包括地理空间如“小三通”、两岸直航等的便利性,也包括网络空间的便利性。就教育内部而言,主要涵盖三个构面:一是制度构面,即闽台高等教育是否具有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政策、可行性强的专项行动计划和相应的机制平台;二是行动构面,主要指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程度;三是心理构面,即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主体即广大教师和学生对于赴(在)彼岸求学、就业、创业或生活的接纳、适应和认可。

  二、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外部条件支持度

  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血脉相连,闽台两地的地理便利性和文化优势在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两岸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出现了新的外部推动力量。

  大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提供强力支持。近二十年来,大陆高等教育先后走过了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到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幷重再到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同时推进的发展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⑥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9.6%。⑦大陆与美国、印度幷列为“超巨型高等教育系统”。⑧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特色日益鲜明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也基本建成。大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让我们更有信心、有能力、有实力推动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以高校招收台生为例,2023年,大陆高校共有412所高校开放招收台生,比2018年多了105所,覆盖到27个省市。其中,福建省有24所普通高校招收台生。2022年起,福建高等职业院校率先试点招收台湾地区的“统测生”。我们期待能有更多台湾学生来闽就读,共享大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  

  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涉台生态是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有力保障。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前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其中,人口和经济是最重要的社会基础。新世纪以来,闽台两地人口变化呈现出不一样的趋势,台湾人口“少子化”问题继续加剧,福建人口“少子化”现象逐渐缓解。从经济条件来看,福建的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台湾地区,闽台两地的人均GDP差距逐渐缩小。⑨从产业发展来看,闽台两地都在积极推动产业的迭代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支柱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福建目前聚焦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同时大力推动生物医药和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台湾的重点产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如IC设计业、人工智慧应用服务产业、智慧水务产业、金融业等方面。闽台两地的产业升级对强化闽台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产教融合和高端人才的联合培养提出迫切需求,反过来也为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支持和劳动力市场保障。此外,近年来,福建在已有坚实的对台工作基础上,根据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对台工作新理念,全力推进闽台交流合作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为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涉台“生态土壤”。

  闽台高等教育的现实差异和差距是推动两地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闽台两地同根同源的教育文化、相通的教育话语体系是得天独厚的优势,闽台高等教育在规模与生源、资源与结构、质量与社会贡献、对外开放等存在的差异和差距,则是推进两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深层动力。与台湾相比,福建高校办学层次较低,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所占比例偏高;福建省的核心城市如福州、厦门和泉州等地的高等教育竞争力待提升,办学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闽西和闽东地区的高等教育较为薄弱,高等教育区域不均衡发展问题较为明显;福建的高校师资学历层次、正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和学生生均经费投入等均有较大提升空间;福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及高校在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尚待加强。这些差异和差距决定了吸纳型发展是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通过融合发展吸引台湾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扎根福建,力促福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但是,我们也清楚看到,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致使当前的融合发展带有明显的单向性、复杂性和敏感性特征。阻碍力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民进党当局推动两岸高等教育脱钩断链的意图明显。2016年以来,台湾当局通过“法规”修订、事件说明、通知公告和内部公文等手段,限制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据笔者最新整理统计,相关限制性措施涉及两岸学术和科研合作、师生交流、教师互聘互访、在台陆生求学权益保障、大陆高校招收台生、两岸校际合作协议、台生来陆就业创业和台胞来陆中介服务等方面。参与研拟或执行这些限制性政策的单位包括台湾当局的立法部门、行政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卫生福利部门、经济主管部门、劳动主管部门、交通主管部门、陆委会和“移民署”等。主张积极推动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的台湾统派人士、社团、高校及部分社会有识之士成为台湾当局打压的对象。台湾当局实施的限制性措施弱化了台湾支持两岸交流的社会力量,导致两岸青年大学生更加疏离,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受到制约。

  台湾当局主导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发生持续性变化。2016年8月,台湾当局开始推动实施所谓的“新南向政策”,强化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高等教育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统计,2021年,台湾高校招收的“新南向”国家学生人数高达5.77万人,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日本、印度、泰国、菲律宾成为最主要的生源来源国家。⑩2020年12月,“美国在台协会”与台湾当局签署“台美教育倡议”,台湾与美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全面升级,台湾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出现新的变化。台美双方通过加强高层对话、加速签署双边协议、扩大专项项目资助力度和深化台美高校交流合作内容等方式不断强化双边交流合作。从具体内容看,除了常态化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师生往来之外,台美双方正在持续加大语言教学、专著出版、产教合作、数据库建置等的合作力度。台湾当局意图通过经费和政策支持引导岛内高校加强与欧美国家和“新南向”国家的交流合作,藉此摆脱对大陆高等教育体系和生源市场的依赖。

  两岸高等教育优势互补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多年来,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主要以学术交流、校际联谊和师生短期互动为主。学科专业交流、高校相互招生、学生联合培养、合作办学、教师互聘、科研成果共享等资源互补型合作项目的规模不大;图书资料馆藏、科研设备等交流合作有待拓展;双边认可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目标缺乏;共通的信息沟通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人才培育与管理机制也尚未建立起来。由于两岸高等教育体系的依存度不高,更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