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人口财政”驱动中国经济转型
http://www.CRNTT.com   2024-12-11 10:45:22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二点五亿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尽快落户。图源:大公报
  中评社北京12月11日电/据大公报报导,经济转型离不开制度改革。用“人口财政”的新循环和以公共服务拉动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质量锦标赛”,取代“土地财政”的旧循环和唯GDP论的“数量锦标赛”,是制度改革的核心。

  中国经济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两大发展趋势——全球化与城镇化。这一趋势塑造了开发型地方政府,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地方财政经济循环体系。

  地方政府通过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基建投资,带动制造业产能扩张、提升出口份额、逐渐完善产业链并形成规模效应,产业规模扩张又吸引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加速城镇化发展、进而带动购房需求;产业规模扩张和城镇化又带来增值税、营业税等生产型税种和土地出让收入,扩充了地方财政,使得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财力招商引资、基建投资、推动城镇化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效应,进而形成一个正反馈。2023年,增值税和土地出让收入合计占地方政府综合财政收入的60%。

  随着中国劳动人口在2013年达峰及城镇化速度在2015年达峰,全球化和城镇化的趋势可能已进入从加速到减速的下半场,之前的“产业─人口─房地产─土地财政─投资─产业”的正反馈,开始伴生出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效率问题和环境过载、社保不足的分配问题。

  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关键是建立新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核心改革措施。过去的激励机制是一套以“土地财政”为支点,撬动地方政府“GDP锦标赛”的正反馈循环。新兴的“出海”和“城市化”正在接续传统的全球化和城镇化,成为增长的新趋势,“人口财政”正在取代“土地财政”,成为正反馈循环的新支点。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即“地随人走”,一个城市增加了常住人口,就相应增加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人口的流动将会撬动土地资源。

  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人力资源和建设用地指标是吸引企业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禁止地方政府违规补贴以后,比拼的是营商环境、人力资源、土地指标、市场规模。人口不仅贡献了生产,同时也创造消费,两者在未来都会创造地方的税收。过去地方政府重视地产,是因为土地出让收入归地方财政,但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人口愈多、消费市场愈大,地方政府将会获得更多的税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