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
http://www.CRNTT.com   2022-06-21 08:31:13


  中评社北京6月21日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粮食安全工作、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深刻认识大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和重大意义

  光明日报发表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庞德良文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要认识到,中国粮食供求仍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品种供给结构性短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依旧存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发展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越是风疾雨骤,越是惊涛骇浪,就越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从国内需求研判,中国粮食呈现供需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逐渐转变的同时,也使得粮食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对结构性矛盾。一是低端产量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粮安全与改善型需求的矛盾。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必然导致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向高质量改善型需求升级,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将会越发突出。

  从国内供给研判,粮食增产空间面临硬约束。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耕地面积距离18亿亩的耕地红线越来越近。二是耕地质量明显下滑。由于高强度利用,中国耕地基础地力也呈现下降态势,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问题尤为突出。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部分农村地区出现耕地撂荒、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等现象。
  从国际供给研判,国际粮食供应链稳定性不容乐观。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和影响,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中国部分农产品例如大豆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且进口对象国家高度集中,国际形势变化必然对中国粮食进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多措并举,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文章指出,面对现实情况,我们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自给,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粮食问题须臾不能放松。从实现路径上看,要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和强化政策支持几个方面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切实提升耕地产出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严守耕地数量红线。耕地的红线就是保障粮食的大坝,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二是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将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由单一营养体系上升为营养体系、污染体系、生态体系为一体的“三土三系”系统性工程。三是扩大有效耕地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要实施盐碱地土地改造工程,加强盐碱地综合治理,将具备开发成耕地潜力的2亿亩“不毛之地”转变为高标准耕地。四是要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要深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破除耕地的资源束缚。粮食的空间来源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向土地要粮食转而向江河湖海要粮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