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开关的和平之门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最高权力机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在阿尔及尔召开第19届特别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在我们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它的首都为光荣的耶路撒冷”。
1993年,在挪威的斡旋下,巴解组织和以色列代表达成和平协议。9月13日,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白宫草坪正式签署《奥斯陆协议》。根据协议安排,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永久地位的谈判”在1996年5月前开始,在1999年5月前达成巴勒斯坦永久地位的协议。
但和平之窗打开了一会儿就又关上了。1995年,拉宾在特拉维夫被反对和平行动的以色列极端分子刺杀,初期谈判陷入停顿。后在美国的调解下,巴以双方再度进行谈判,讨论耶路撒冷地位、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边界划分、水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双方民族主权、安全、经济、宗教争端,要任何一方做出让步都很困难,谈判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加上双方极端势力的阻挠和以色列政局的多次变化,巴以和平进程一再受挫。
2000年9月28日,在数百名军警和保镖的护卫下,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突然闯进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广场。现场不满的巴勒斯坦群众和以色列警察爆发流血冲突,旷日持久的“阿克萨起义”随之开始。巴以和谈形势急转直下,冲突不断升级。(作者:姚惠娜——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