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书兰:《文汇报》在1948年9月9日创刊,是由南来香港的上海《文汇报》人与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报纸。 |
中评社香港9月7日电/作家廖书兰7日发表文章“书声兰语 《文汇报》一份有温度的报纸”。以下是文章内容。
时光荏苒,欣闻香港《文汇报》75周岁啦!作为长期的专栏作者,我感觉《文汇报》在对外,是传达国家声音的报纸,发挥爱国爱港的影响力,散播出香港社会的正能量。在对内,同事之间,像是亲如一家人一样。在我认识的、从内地来香港的文化人之中,有六成以上的朋友都曾经在香港《文汇报》工作过,他们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和人脉关系后,再转战其他的香港各行各业或媒体;一些朋友离开《文汇报》后,都可在相关的界别崭露头角,叱咤风云,成为香港有影响力的学者或媒体人。
我感觉《文汇报》是文化人在香港的另一个老家;例如,我认识的其中一位朋友,初来香港在《文汇报》工作,由于人生地不熟,他的上司陪他去百货公司买衣物及日常用品,甚至给他出主意,到哪一区买楼置业较好,逢年过节的,上司会邀请下属一起吃顿饭,遇下属情绪低落的时候,他的上司就像大姐姐一样,爱心又耐心地开导他。在3年多疫情期间,这位朋友离开了《文汇报》,也离开了香港,但当他回来香港,约见当年的上司姐姐时,由于没有“安心出行”,不能走进餐厅,上司姐姐买了两盒饭,坐在尖沙咀海旁的长凳上,一边吃饭一边互聊近况。
有位耄耋之年的老朋友既不懂电脑打字,也不会手写板,但他有一个梦想,就是想在有生之年成为专栏作家,我想成全他的梦想,遂将他介绍给副刊编辑主任,并告知,他只会用手写稿,传真到报馆;没料到,编辑主任立即答应邀稿,并说︰“手写稿很珍贵,传真过来呀,我们帮忙打字。”
我可以想见,这位耄耋老人的手写稿是多么潦草难辨,真是难为了副刊编辑的小姐姐,《文汇报》真是一份有温度的报纸。
《文汇报》在1948年9月9日创刊,是由南来香港的上海《文汇报》人与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报纸。上海《文汇报》原创刊于1938年,从这个年份来看,即知是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所办的报纸,主要是宣传全国同胞抗日,抗战胜利后,1947年5月24日停刊。而适时由当时国民党的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创建的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正在筹办机关报,此时原上海《文汇报》人也筹划在香港复刊,于是经过双方商议,把创办民革机关报的念头与《文汇报》复刊的计划结合起来,就诞生了香港《文汇报》。
根据李济深的孙女李霭君回忆说︰“当年爷爷把广西桂林的老宅变卖了10,000大洋,用来支持《文汇报》在香港创刊。”身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联络部前部长的李霭君说︰“祖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祖父的爱国精神我们晚辈要永远传承。”
作为一名长期在《文汇报》发表作品的专栏作者,我深深地了解,这张以爱国爱港为宗旨的报纸,不以赚钱为目的,主要以匡正社会风气为主。
《文汇报》办报理念是“文以载道、汇则兴邦”,指文章是弘扬真理,阐明正道的;汇则兴邦,寓意汇聚团结上下一条心则国家兴盛。我是这么理解的。
期盼《文汇报》100周年报庆时,我仍然是专栏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