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举例说,比如,这次出台的《东莞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共同产业、共同市场、共同家园”,深受在莞台商台企的热烈欢迎,大家都感慨迎来了事业的“第二个春天”。我们也瞭解到,这份方案之所以能够在台胞台商间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方案草拟前期的“共商”过程。过去三年,东莞市政府有关部门围绕方案深入走访调研台资台企,广泛听取台商建言献策,因此,不仅方案本身充分体现了台资台企的诉求,而且方案形成过程中的“参与感”,也增强了他们的“共同体”意识,为下一步的“共建共赢”注入了十足的动力。再比如,东莞的台湾名品博览会也是一个共建的生动案例,在东莞市政府和台商台胞十四年的共同努力下,累计吸引了近360万人次参观采购,达成意向成交金额372.5亿元,成为当前两岸持续举办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台博会之一。台博会不仅成为东莞市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也成为了台商台企拓展内销的重要平台,很多东莞本土台湾名品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林艳认为,上述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增强共商共建思维,有利于把握和处理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中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应该说,尊重市场主体,不搞一厢情愿,寻计问策、有商有量,本身就是大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这一改革大进程的需要,而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中,这种需要尤其迫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台商台企两岸融合发展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去克服两岸关系起伏跌宕的现实阻力。当然,成就企业也是成就地方、造福百姓,这是名副其实的双赢。
三是以人为本思维。林艳表示,两岸经济融合要发展得好离不开人的融合,甚至可以说人的契合是决定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她认为,之所以这么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没有微观层面上人的融合,宏观经济层面上的融合就不具有可持续性。比如,不解决台商在大陆的工作便利问题,台企就很难在大陆顺利发展。第二个原因是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与一般意义上的国与国的经济合作有质的区别,其中包含推动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要素考虑,最终是要达到民心相通、心灵契合的境界。正因如此,我认为,在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以人为本”的思维,为台胞台商在大陆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安心扎根发展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