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评论》第290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发了《两岸博弈与“大陆形象”敌化建构——建构主义的视角》一文。作者安拴虎(闽南师大闽南文化研究院教授)表示,依据建构主义行为主体和结构相互建构的逻辑,国家间的无政府文化是行为主体之间实践互动的结果。假若国家通过活动和交流建构的共有理念是互不承认生存权的敌人,相互之间的国家形象(共有的理念)就会都是敌人形象,也就是霍布斯文化;同样的如果国家建构的共有理念是国家既可以自治、彼此竞争,又不能被消灭,相互之间的国家形象就是对手的形象,也就是洛克文化;如果国家建构的共有理念是国家既有主权,又彼此友好,即相互之间的国家形象就是朋友的形象,也就是康德文化。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分析两岸关系以及大陆形象提供了一种方法,尽管两岸关系完全不能等同于国际关系,但是温特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解构两岸关系颇具启发。从两岸官方互动的层面来理解,也就是说我们把中国大陆与台湾看作“行为主体”,两岸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种结构(两岸关系)。两岸关系的变化,反过来会促使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重新定义或建构自己的身份和利益(理念),并进而影响作为整体的“台湾人”对中国大陆的认知与评价。就“敌化” 建构而言,七十年来,两岸基本维持了一个“敌对政治框架”和激烈博弈,无论是之前的“正统”之争, 还是后来的“统独”之争,两岸双方共构了“敌人形象”。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李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的《从港澳实践看“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一文。该文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香港和澳门二十多年的“一国两制”实践必然会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形成产生影响。在探索台湾“一国两制”方案时,需解决好法律的“硬对接”和人心的“软对接”问题。
本期“智库分析”栏目刊发了《对于台湾两大主流论述的诠释分析及相应对策 》一文。作者李林杰(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系研究生)表示,民进党当局自“双十讲话”后,基本确立了“中华民国台湾论述”作为主导性话语论述, 同国民党的“中华民国论述”相对立颉颃,成为泛蓝泛绿两大阵营的基本论述。相比于国民党一以贯之的“中华民国立场”,民进党的论述经历了中间化、融合化的调整,对“中华民国”的态度从“什么碗糕”“流亡政府”到“中华民国台湾”的表述转变,以1949 年国府迁台作为中华民国新生的起点, 并在目前形成了对于国民党“中华民国论述”的强烈压力。因而有必要对于两种论述,依照某种认知框架加以诠释,理解其变迁的原因而衡量其对于现实之适用性,并加以定性与定位,从而确立大陆应有的立场面向,以及相应的手段方式。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曹小衡(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的《两岸共同市场新起点与路径思考》一文。文章表示,回顾四十余年两岸经济合作,成功的经验有千条万条,归根结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两岸经济合作和发展需始终聚焦于国家重大规划。当前,中国大陆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在全力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这是深化两岸经济融合的新时期,也是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发力期。打造适应新形势的两岸合作新模式,使台商台企在这一轮大陆市场结构调整中不错过新的机遇, 也使两岸企业有更多机会携手跨越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各种障碍,找到新的、更大的合作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