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助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19-07-18 07:32:33


  中评社北京7月18日电/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这对大湾区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可以大有作为的新天地。

  推动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放眼世界,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都拥有大学集群,比如,纽约湾区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旧金山湾区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系统,东京湾区有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这些大学集群吸引并加速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聚集融合,成为推动湾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泉。今天,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动力,高水平大学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大湾区应加快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提升高等教育集群合作水平和质量。具体来说,要推动大学自身发展“小逻辑”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以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促进不同地区各类大学错位发展,引导大学在各自的定位上办出特色和水平,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达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协同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当今时代,高层次人才已成为竞争制胜的核心战略资源。提高大湾区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要求其建成世界级的国际教育枢纽和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科专业结构是其重要环节。大湾区高等教育要立足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以此指引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对接,瞄准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领域,积极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培养适应和引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坚持融入发展促发展,聚焦大湾区建设需求,启动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共建广州国际校区,围绕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建设10个新工科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能够引领未来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取得了积极成效。

  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大湾区被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对大学与研发机构、创新企业实现集群共融提出了紧迫要求。应充分发挥高校带动作用,集聚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团队、高水平项目和平台,推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大湾区便捷高效流动,提升大湾区内各层次、各类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政府科技创新规划和高新技术发展战略引导下,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主抓手,整合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国际研发平台、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聚集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以“政府引导、高校(科研机构)支持、企业主导”为原则,提高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指导和服务能力,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平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例如,建设一批国际化、全方位、全覆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平台、科技金融支持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新兴产业孵化平台,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的引领区。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章熙春(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