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论“一中同表”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愿景
http://www.CRNTT.com   2018-05-25 00:23:37


洪秀柱主张深化“九二共识”,提出应该从“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
  中评社╱题:论“一中同表”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愿景 作者:潘佳瑭(北京),北京市朝阳区农经办副主任、高级经济师

  长期以来,台湾岛内对“九二共识”一直存在错误的解读,国民党人士普遍倾向于“一中各表”,前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提出要走向“一中同表”,民进党人士否认两岸有共识,普通民众的认知则比较模糊和混乱。鉴于岛内对“一个中国”存在各种认识误区、错误言论和思潮,有必要厘清事实和真相,权衡利弊得失,凝聚两岸“一中同表”的共识,营造有利于和平统一的舆论氛围。

  一、“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2000年台湾当局陆委会主委苏起将这一共识表述为“九二共识”,获得两岸认同并沿用至今,成为两岸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政治基础。

  (一)国民党的立场。大多数国民党人士把“九二共识”曲解为“一中各表”,即“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少数人士甚至无视“九二共识”的模糊空间,把一个中国表述为“两个中国”。1995年李登辉访美期间声称,“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一个中华民国在台湾”,导致两岸协商中断。1999年李登辉正式提出“两国论”,把两岸关系说成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2001年马英九提出,“中华民国”接受“九二共识”一点困难都没有,因为此一说法是“一中各表”,大陆方面说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方则说自己是“中华民国”,既然双方意见不同,予以搁置,谈别的,希望大陆方面不要只提“一个中国”,也应提“各自表述”。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提出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明确反对“台独”,认为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也不是“一边一国”。对于两岸关系的定位,马英九提出“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呼吁大陆“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2013年马英九再次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在回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电中指出,“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本党自五年前在台湾重返执政伊始,相关部门立即在此项‘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中断近十年的和解与合作⋯⋯”,这实际上可视为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再确认。

  2015年洪秀柱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党内初选,提出“九二共识”的阶段性功能已经完成,在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时,必须认真处理两岸的政治定位问题。洪秀柱主张深化“九二共识”,提出应该从“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具体内容是“两岸均是‘整个中国’内的一部分,其主权宣示重迭、宪政治权分立”。洪秀柱还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主权宣示重迭,但不能说中华民国存在,否则就变成“两国论”。洪秀柱的主张在党内引起巨大争议和强烈反弹,以致引发后来的“换柱风波”;时任党主席朱立伦公开表示,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

  2017年国民党主席选举期间,候选人围绕两岸关系展开交锋。吴敦义主张“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目前“‘统’、‘独’都不能谈”,谈“统”不切实际,“独”也不可能,“唯有和平最好”。洪秀柱则主张“一中同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终结敌对关系,两岸未来走向和平统一。郝龙斌认为,“一中”是两岸的共识,“各表”是台湾内部共识,“一中同表”在国民党内部没有共识,国民党的核心理念思想是捍卫“中华民国”,反对“台独”。吴敦义当选党主席后,多次强调“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表示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对于它的涵意(含义),双方同意用口头声明方式做“各自的表述”,“你(大陆)表你的,我(台湾)表我的”,并在新的“党纲”草案中刻意强化“一中各表”。对此,铭传大学教授杨开煌表示,“一中各表”是台湾的片面说辞,“一个中国”是两岸的共识,“各表”不是共识;曾连任三届台湾省议员的童福来直言,“一中各表”原来就是国民党自己说的;国台办原副主任王在希直接指出,“一中各表”实质上是“特殊两国论”,大陆对此始终不赞同。

  显然,“九二共识”与“一中各表”不是一回事,国民党人士普遍主张“一中各表”,实际上是游走于“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中间地带,既有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政治宣誓,又有把“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提并论的曲意解读,个中原委值得玩味。

  (二)民进党的立场。民进党长期坚持“台独”路线,拒不接受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鼓吹所谓的“住民自决”和“主流民意”,其立场集中体现在“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正常国家决议文”三个文件里。1991年,民进党通过的党纲公然提出“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主张独立建国,制定新宪。1999年民进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声称“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一个中国原则’与‘一国两制’根本不适用于台湾”,台湾主权领域仅及于台澎金马与其附属岛屿,对外不再坚持使用“中华民国”。2007年民进党通过“正常国家决议文”,主张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互不隶属,互不治理,“国号”应正名为台湾,尽速制定台湾“新宪法”,破除“宪法一中”迷障。蔡英文当选民进党主席后,多次声称“中华民国就是台湾”。

  陈水扁执政时期回避一个中国原则,把“九二共识”歪曲为“没有共识的共识”,企图用所谓的“九二精神”来取代“九二共识”,破坏两岸协商和对话的政治基础。2016年蔡英文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仅表示尊重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对“九二共识”始终采取模糊立场。民进党“明日之星”、现任行政机构负责人赖清德则公开宣称“主张‘台独’不会改变”,“两岸关系是国际关系”。

  纵观民进党的立场,其实质是坚持“台独”路线,企图制造“一中一台”,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三)台湾民众的认知。从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至今12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台湾先后经历50年殖民统治、50年专制统治和20多年政党恶斗,受日本“皇民化运动”、国民党反共宣传、“台独”人士和媒体长年累月洗脑的影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知比较混乱,普遍不瞭解两岸关系的真实现状,多数认为“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少数认为是“一个中国”,有的只知道有“九二共识”这个名词,说不清是指什么。

  台湾民众长期处于封闭的政治生态,形成对中国、对大陆的复杂情感和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直接影响对“九二共识”的认可程度。

  一是疏离感。台湾当局一直宣称“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早年的国民党对中共持续进行妖魔化宣传,民进党成立30多年来,不断制造大陆在国际上打压台湾的舆论,导致民众不清楚“中华民国”的性质,心理上排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共和大陆没有好感,形成“仇共”、“疑共”和“反陆”、“抗陆”的敌对意识。李登辉、陈水扁上台后推行“文化台独”,通过修改教科书,把台湾史与中国史分开,把大陆称为“中国”,使年轻人从小就把台湾视为与中国并列的概念,形成“一中一台”的政治认知,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二是优越感。“台独”人士及其控制的媒体日复一日对岛内民众丑化中共和大陆,岛内电视、电台、网路和报纸每天有关大陆的话题几乎全是负面新闻,其中大多是歪曲事实的片面报导,即使有少数客观的正面报导,也很难引起关注。民众普遍认为台湾社会民主自由,经济水准和人文素质较高,科技、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而大陆没有民主自由,经济发展落后,人权状况不好,文明素质不高,即使对大陆有所瞭解,往往也不以为然,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三是恐惧感。多数民众对统一怀有强烈的抗拒心理,担心统一后会失去民主自由,现有利益得不到保障,面对大陆的“军事威胁”,希望永远维持“不统不独”现状,同时怀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使台海开战,台军也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而且美国一定会出兵保护;支持两岸统一的民众可谓凤毛麟角。

  二、“一中各表”的狭隘性

  任何政治共识都是当事双方共同认可的立场与主张,如果相关立场与主张只是单方面所宣誓或坚持的,没有得到另一方认可,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不是共识。“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通过对话和协商达成的共识,其核心意涵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至于国民党提出的“各表”,则是单方面的解读,从未获得大陆方面认可。

  国民党主张“一中各表”,希望大陆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或许背后有其逻辑和顾虑。一是希望保住国民党的面子。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在岛内长期一党独大,连续执政50多年,而且谋求“反共复国”,当时如果承认“中华民国”不存在,必然面临“法统”危机,只得抱残守缺,坚称“中华民国”是“客观存在”。民进党上台后,国民党沦为在野党,在国民党人士看来,“中华民国”是国民党在100多年前缔造的,是国民党的政治荣耀和重要资产,尽管“中华民国”的政权落入民进党手里,但“中华民国”的牌子与国民党有历史渊源,只有“各表”才能为“中华民国”留出模糊的空间,一旦“同表”,“一中”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将一无所有。

  二是怕丢选票。受台湾当局长期反共教育和“台独”势力“去中国化”的影响,台湾民众心理上抗拒两岸统一,国民党担心如果不提“各表”,就会被“台独”势力攻击为“卖台”,很多选民可能不再支持国民党,造成选票流失,无法夺回政权。台湾前行政机构负责人郝柏村表示,“九二共识”的内涵就是“一中各表”,如果“贸然把‘一中各表’改成‘一中同表’,那就危险得不得了”。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