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根据党中央对最新形势的判断和决策部署,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 |
中评社北京6月10日电/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立足新发展阶段,如何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客观看“形”、准确识“变”、辩证察“势”,从而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考验着我们的战略定力和战略智慧。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持续减弱,持续稳定有力的宏观政策推动中国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我们要抓住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经济运行接近常态
经济日报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陈昌盛、杨光普文章表示,总的来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供求两端稳步增长,内外需加速回升,复苏面持续扩大,就业总体稳定,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内生动能有所增强,可以说,经济运行基本接近常态。
一是中国总需求保持持续回升势头。今年前4个月,中国内外需均呈现加速恢复态势。消费延续稳定复苏态势,1月至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6%,两年平均增速为4.2%。其中,线上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3.1%,两年平均增长15.6%。投资出现恢复性反弹,1月至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比2019年同期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3.9%。外需加速恢复带动货物出口超预期增长,1月至4月中国货物出口6.3万亿元,同比增长33.8%。总体看,外需保持快速增长以及内需缺口加速回补的态势有望延续。
二是多重因素推动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就地过年”“稳岗留工”等政策带动春节后项目开工和企业生产经营较往年提前,达产率快速恢复正常,不同行业有效工作日数量较正常年份均有所增加。工程机械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开工比去年提前了20天左右,一季度总工时较去年增长40%左右。同时生产提前也推动了工业增长加速。1月至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两年平均增长7.0%,为近年来同期较高水平。从4月份数据看,41个大类行业中有37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612种工业产品中有445种产品保持同比增长。
三是用工需求回升带动就业总量压力缓解。今年前4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37万人。从失业率指标看,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已连续两个月下降,比3月份和2月份分别低0.2和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从招聘大数据看,岗位增速高于求职人数增速,今年以来求人倍率指数持续高于过去两年同期,说明就业难度相对下降。4月底全国万家企业生产经营问卷调查显示,企业用工需求前瞻指数为67.8,连续8个月处于扩张区间,较去年底提高5.1个点。中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总量压力有所缓解。
四是效益改善带动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随着总需求的快速恢复,去年二季度以来持续存在的“需求恢复慢于供给”的矛盾得到明显缓解,企业效益持续改善,投资意愿明显上升,供需良性互动带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1月至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943.5亿元,同比增长1.06倍,比2019年1月至4月增长49.6%,两年平均增长22.3%。受企业效益改善和消费需求回升带动,1月至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5.5%。4月底全国万家企业生产经营问卷调查显示,66.3%的企业对全年发展前景表示不同程度乐观,42.7%的企业有扩大投资的计划,分别比去年底高出5.5和2.3个百分点。
总体看,随着需求端的快速恢复,经济运行中的总量矛盾明显缓解。从进一步走势看,积极因素仍在不断积累,疫苗加速接种,消费持续恢复,企业投资意愿增强,尤其是出口增长带动制造业投资回升,数字化带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十四五”重大项目陆续开工,经济有望保持向好态势。
也要看到,国际经济在复苏进程中出现新的变数,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同时,中国经济恢复仍不均衡、基础尚不稳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凸显,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随着需求端的快速恢复,“供大于求”的矛盾明显缓解,但局部出现了“供不应求”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原材料供求偏紧问题更加突出。再如,受多重因素影响,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快速上涨,不仅导致物价上涨预期明显增加,也导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盈利明显分化,甚至影响了中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订单交付和投资计划。随着宏观政策逐步正常化,金融条件已发生明显变化,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的压力有所增加。此外,境外疫情输入与防控压力依然较大,中小企业仍面临招工难、融资难、中标难、回款难等多重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