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促进产业工人收入增长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http://www.CRNTT.com   2022-07-05 09:35:05


  中评社北京7月5日电/中国产业工人队伍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完善产业工人工资增长机制,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产业工人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是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稳定壮大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工人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壮大

  工人日报发表华南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孙中伟文章介绍,目前,广大产业工人主要分布在传统第二或第三产业,工资水平不高且增长较为缓慢。农民工是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农民工监测数据,2005年~2014年间农民工工资曾以每年高于10%的速度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工资增长步伐放缓,2014年~2019年平均增长率降至7%以下,到2021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为4432元,与全国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仍有一定差距。

  随着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工资收入偏低使产业工人生活质量下降,导致其对行业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进而降低从业意愿,一定程度上导致成熟工人流失、年轻人不愿进厂、工人队伍老龄化等问题,使制造业面临用工短缺,削弱了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此外,由于制造业人力资本投入回报率偏低,劳动者技能投资和经验积累不足,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面临着人才和技术的双短缺。

  提高劳动报酬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章分析,劳动报酬首先与劳动生产率相关。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构成,相比金融、信息科技、能源、装备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以及薪酬负担能力较低。然而,伴随着科技创新、工艺改造、政策驱动等因素,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已大幅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产业工人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升应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但一些企业利用其分配制度主导权和信息不对称,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绩效-薪酬设计,建立了对资本更加有利的要素分配制度,导致初次分配过程中的要素分配存在不合理、不公平问题,形成了低工资薪酬分配格局。

  较低的工资水平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生产的成本优势,但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倒逼机制没有被有效激发,企业失去了技术革新和更新换代的动力。其次,一些制造业企业长期维持“威权管理”模式,内部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缺乏敏捷、有效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能力,没有完成精细、集约的经营转型,跨国生产经营能力也未能得到有效培育。另外,低工资使制造业一线员工缺乏投资自身人力资本和职业技能的动力,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断提高产业工人收入水平

  文章认为,在新发展阶段,无论从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角度,还是为了避免相对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均应着力推动建立平等共赢的和谐劳动关系和更具包容性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产业工人工资增长机制,实现产业工人的工资收入水平、就业质量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和留在产业工人队伍,为早日实现制造强国奠定坚实的根基。

  一是强化政府初次分配的兜底职能,及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产业工人收入水平,关键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无法直接干预初次收入分配过程与结果,但可以利用政策手段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最低工资标准就是这样一项制度。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最低工资调整可以起到提高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水平、反贫困和社会保障的作用。目前中国一些地方没有依法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在一些企业被用于一线工人的固定工资、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等,影响了最低工资标准收入保障功能的发挥。适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可以有效提升一线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