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31日电/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将牵头出台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的发展体系。
在绿色金融制度框架中,研究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中,夯实绿色金融的碳账户基础是重要环节。
碳账户是对经济主体碳表现进行采集、核算和评价的载体,是发展绿色金融的数字基础设施,对于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基础性关键性意义。
近年来,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机构纷纷开展碳账户的探索和实践,呈现出4种不同的发展模式。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探索建立基于银行碳账户的碳普惠平台并试点应用,将碳减排行为数字化资产化,为绿色优质客户提供差异化绿色金融服务。地方政府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主,推进建立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碳账户体系,对属地碳排放主体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核算、分析和应用,与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系统实现数据交互,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企业以平台企业为主,依托自身数据、技术、平台优势,构建碳账户系统,通过低碳行为产生碳积分,带动用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第三方机构以服务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公共平台为主,自主搭建企业碳账户体系,基于生产和能耗数据,建立碳核算模型,开展多维度绿色评价,为政府部门“双碳”管理、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创新提供服务支撑。
结合各类碳账户的实践经验看,碳账户作为反映碳表现的基本记账单元,真实记录各类社会主体碳足迹、碳排放情况和减碳贡献,实现可计量可报告可核查。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可以有效瞭解评价企业和个人碳减排真实情况,碳账户还可为金融管理部门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制定绿色金融激励政策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基于碳账户的绿色金融发展将更有抓手更加精准更高效率。
碳账户的构建有3个关键环节:数据采集、核算方法、评价应用。数据采集是碳账户的前提,核算方法是碳账户的关键,评价应用是碳账户的价值所在,碳账户功能的充分发挥还取决于相关配套制度机制的协同发力。
一是加强碳账户相关制度建设,规范碳账户的建立和使用。在碳账户行业标准的基础上,金融管理部门需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确定碳账户的合法合规性,明确在碳账户体系建立、数据采集和核算、碳账户开立、运营和应用过程中各方的权责,以保障碳账户体系的顺利推进、健康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碳账户数据合规共享。相关政府部门整合电力、热力、燃气等数据,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加快建立碳排放监测系统,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升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采集水平,保障碳排放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及时性。建立碳排放数据协同共享机制,允许金融机构在用户授权前提下,合规获取碳排放相关具体数据,防范企业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三是加强碳账户相关应用场景的搭建,发挥碳账户的金融价值。金融机构开发基于碳账户的契合用户需求的多元化金融业务,将碳账户应用场景拓展至金融业务,将金融产品与碳表现紧密挂钩,向用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让绿色程度高的用户优先获得更加优惠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有效激励企业和个人自愿实施减排行动。
四是加强碳账户的宣传和激励,提升企业个人参与减排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引导企业低碳生产,促进个人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绿色生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蓄势赋能。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吴洁
|